转自:天津日报


  专注于研发中药绿色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形成中药制药新质生产力,助力中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院长、天津市中药智能制药与绿色制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主委李正“十年磨一剑”,不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解析,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中药材质量控制和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研究,将老百姓最关心的“中药为什么有效”说清楚、讲明白,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时,李正正带领学生通过中药材智能分选机,对一批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含量、含水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等进行数字化检测。

  “由于天气、土壤、产地、年份等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往往是波动的。如何把质量不稳定的药材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中成药来,这是我们自2013年起攻关的一大关键问题。”李正说,这需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表征药材质量,用现代科学原理、工程技术来解决传统产业中的共性关键问题。他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和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带领团队研发了中药材智能分选机等成套的智能检测设备,并已用于一些药企的生产线中,“像我们正在帮药企开发的一套检测技术加赋码信息化的软件系统,可以在药材投料前的颗粒装袋阶段,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每袋中的药效成分含量等并赋码,这样每袋药材中具体的起效成分扫码便可知,企业还能根据不同批次的药材情况进行出库调整。”应用了这些智能装备和精益化调配技术,不仅能把控药材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过去,加热中药材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是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眼看、手控,不易传承经验。为此,李正带领团队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的中药制药产品数字化、过程模型化、工厂最优化的技术体系和关键装备,把人工智能、大数据过程建模等技术手段用于传统中药制药产业,将人的经验转化为工艺规律,帮助企业对熬煮中药的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使其从中药产品到中药制药过程再到工厂整体节能降耗均实现信息化,不仅提升了药品的稳定性和产量,保护和促进了公众健康,也助力中药企业实现了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近年来,李正带领团队开发了系列中药材、饮片以及中药制药过程快速检测与智能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相关项目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组建的中药绿色智能制药创新团队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交叉创新团队和高水平重点学科,相关技术也应用到全国百余家中药制药企业,推动了20余个中成药产品技术升级,产生巨大的产业扶持效益。同时,李正还通过日常教学和培训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眼下虽然正值寒假期间,但李正带领团队做科研、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与企业洽谈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的脚步不停。“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把中药机制讲清楚,运用人工智能等实现创新中药研发,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于中医药。”李正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