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6 日,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重整,而苏宁控股集团正是 2016 年至 2024 年间用以掌控国际米兰的控股公司。这场跨国足球资本博弈,不仅是苏宁由盛转衰的缩影,更折射出中资出海浪潮中的野心与风险。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回顾苏宁经营国际米兰的全过程:

苏宁时代的开启:全球化战略的野心



2016年6月,苏宁集团以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68.55%的股份,成为首家控股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的中国企业。这一收购被视作苏宁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步,中国资本全球化布局的里程碑,旨在通过足球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并借助国米的青训体系推动中国足球发展,既迎合了国内足球改革政策,又试图通过国际IP提升品牌影响力。



年仅26岁的张康阳出任俱乐部主席,其管理团队引入前尤文图斯CEO马洛塔,通过精准引援和理性投资,带领国米在8年内斩获7座冠军奖杯,包括2次意甲冠军、2次欧冠决赛资格,并终结尤文图斯的九连冠王朝。竞技成绩的复苏让俱乐部估值飙升至12亿欧元,张康阳更被球迷誉为“复兴舵手”。

财务危机的伏笔:高杠杆运作与债务累积



尽管竞技成绩亮眼,国米的财务问题始终未解。2021年5月,苏宁以国米股权为抵押,向橡树资本借款2.75亿欧元(年利率12%),贷款总额最终需偿还约3.95亿欧元。这一“以贷养贷”策略风险极高,随着苏宁主业陷入流动性危机,尤其是苏宁集团自身因过度多元化投资(如收购万达百货、投资恒大失败等)陷入债务泥潭,最终导致2025年初苏宁电器、苏宁置业等核心公司破产重整。尽管张康阳多次寻求出售俱乐部(传闻沙特财团曾报价10亿欧元),但高额负债与复杂股权令交易流产。

易主前的挣扎:融资失败与资本博弈



2024年4月,苏宁曾试图通过新贷款(如与阿瑞斯资本等谈判)偿还橡树债务,并寻找买家出售国米,但均未成功。橡树资本作为擅长不良资产处置的华尔街“秃鹰”,在设计贷款条款时已预留接管路径。最终,因苏宁未能在2024年5月21日偿还贷款,橡树资本于5月22日宣布接管国米,苏宁八年掌舵时代落幕。讽刺的是,就在失去控制权前一个月,国米刚以创纪录的21分优势问鼎意甲,这场“冠军告别战”被意大利媒体称为“最苦涩的胜利”。

橡树资本入主:目标与挑战



橡树资本明确表示将优先稳定俱乐部的运营和财务,保留原有管理团队(如马洛塔和主帅小因扎吉),并承诺延续竞技成功。其策略可能包括重组债务、优化商业开发(如扩大全球赞助)或未来高价转售。不过,国米仍需应对意甲整体收入偏低、欧冠竞争激烈等长期挑战。

反思与启示:中资出海的镜鉴



苏宁收购国米的案例暴露了中资企业海外扩张的典型问题:

  1. 输血依赖症:尽管国米竞技成绩回升,但苏宁累计投入超6亿欧元,远超收购成本,疫情导致的赛事停摆进一步加剧亏损
  2. 战略协同不足:足球投资未能有效反哺零售主业,反而成为财务包袱;
  3. 融资短债长投:高利率贷款与抵押股权模式在流动性危机中加速失控,高息短期贷款用于长期资产运营,一旦母公司现金流断裂便引发连锁违约;
  4. 政策与市场环境:国内监管收紧(如地产调控)与国际经济波动叠加,加剧企业资金链断裂。
  5. 地缘政策风险:欧盟对足球俱乐部财务监管趋严,2022年《足球治理法案》要求所有者证明“资金合法来源”,加大了中资运营难度。

足球与资本的“双刃剑”

苏宁的国米时代虽以遗憾收场,但其竞技成绩证明了中国资本在体育领域的潜力。苏宁与国际米兰的故事,既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的奋斗史,更是一本资本狂飙时代的风险教科书。然而,过度依赖资本杠杆的扩张模式难以为继,未来中资出海需更注重风险控制与长期战略规划。橡树资本能否带领国米实现“可持续成功”,仍取决于其平衡资本回报与足球传统的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