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继续跟大家分享有趣的,有用的,有深度的英国大小事儿~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偷窃/抢劫/零元购与贫困正相关,所以这些名词描述的场景往往与社会底层联系在一起,
但据最近一项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产也加入了偷窃大军,富裕社区里也充斥着高比例的惯犯:
“从有机牛油果到奢华蜡烛,英国中产窃贼激增”
据产业杂志《杂货铺》(Grocery)调查显示,32.5%的受访者承认“故意在称量散装商品时作弊”,38%的人更是直言曾经“偷梁换柱”,将电子产品等昂贵物品当作水果蔬菜扫码结账。
哈斯勒米尔(Haslemere)的零售商英格・邓巴(Inge Dunbar)无奈地表示,在她店里行窃的多是 “富裕的中年女性”:她们偷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珠宝、豪华Jellycat毛绒玩具等高端货。
“要是有人偷面包,大家肯定会同情,因为那明显是生活所迫。但在像我们这样的店里偷东西,这和生活成本危机可没啥关系,”邓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西伦敦奇西克(Chiswick)的高端杂货铺有机星球(Planet Organic)安保负责人理查德・福勒(Richard Fuller)也注意到这一愈演愈烈的趋势。福勒表示,公司每年仍因盗窃损失约90万英镑。
有机星球这个连锁店向来吸引富裕顾客 —— 除了奇西克,这个品牌在金融城等租金昂贵的地段也有门店。福勒推测,这些富豪小偷其实都是常客,他们的内心戏可能是“我在这里已经花了不少钱,不过今天手头有点紧”。
其实,中产小偷并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新群体 —— 早在2009年,《卫报》一篇文章就指出,经济危机之后,滑落的中产们开始偷窃贵重商品(比如精品奶酪,巧克力和珠宝)。由于这些商品并非用于转售,所以这部分窃贼只想自用来维持当前的生活水平。
时至今日,除了这部分入不敷出的中产窃贼,还有不少人是因为特权感而偷窃的。玛莎百货董事长阿奇・诺曼(Archie Norman)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说:
“简单归结为生活成本问题太片面了。有些盗窃是团伙作案,还有中产阶级参与。很多商店服务减少,人们就觉得‘这个没扫上,或者这些东西很难扫,我又一直在这购物,这不是我的错,我顺手牵羊也没啥’。”
与此同时,自助收银系统的普及为盗窃提供了便利。犯罪学专家马特・霍普金斯(Matt Hopkins)指出,自助收银缺少人工监管,大大降低了人们盗窃的心理障碍,许多原本不会盗窃的人也会蠢蠢欲动。
而这些中产惯犯,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一名叫“艾玛”的惯犯告诉《旗帜晚报》:她通常会在排队自助结账的时候,把一些她想要偷窃的东西偷偷放进手袋 —— 从来没有人查过她的包,她甚至从来没有吸引过安保人员的注意。
“这不是简单行窃,这是中产行窃,”37岁的公关专家“艾玛”告诉记者。她坦白了,自己是在疫情期间产下女儿后开始行窃的。
“虽然我过得很舒适,但依旧为未来的经济感到担忧,”艾玛说。某次购物,她发现有些忘了扫的东西也被自己顺利地带回了家,便尝到了偷窃的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衣着光鲜,伶牙俐齿的偷窃者来说,作案几乎没有成本,”艾玛说,“他们会装无辜,或者指责商店是吸血资本家,最后几乎都能全身而退。”
讽刺的是,除了悄悄地零元购,这些中产窃贼在生活其他时刻都是守法公民 —— 至于他们为何选择偷窃来获得快感,有一种解释是因为这个过程没有直接受害者。
国家反偷窃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hoplifting Prevention)的负责人芭芭拉 - 斯泰布(Barbara Staib)解释道:
“如果他们在街上看到有人掉了20英镑,会捡起来追过去还给人家;但是商店行窃属于没有具体受害人的犯罪,所以就会被他们(中产窃贼)作为获得掌控感的方式;而他们在事后往往会感到自责,所以需要再度摄入刺激来忘却自责的情绪。”
而要帮这些人戒除偷瘾,除了经济和道德等宏观因素,还需要让他们知晓,自己的行为是有具体受害者的。
“我们通常会告诉训诫班的学员,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会导致门店经理失业,”斯泰布说,“我们还需要帮他们了解这种偷瘾是怎么产生的。”
消息来源:每日邮报,bbc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