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娱乐新闻如同璀璨的星辰,占据了我们视野的焦点,明星的绯闻轶事、家庭琐事,成为我们日常闲聊的话题。
但是,在这些喧嚣背后,一些真正值得我们铭记的名字,却常常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他们的离去如同秋叶落地般无声,鲜有人知,更少有人问津。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离世,在互联网上鲜有人问津,而与此同时,台湾艺人的去世消息,却频繁登上热搜,其家人的各种新闻也持续发酵,占据了公共资源。
国家的栋梁倒下了,那些默默为国家付出的人却鲜少被提及,这种反差让人感慨万分,英雄的背影,真的会被时间遗忘吗?
黄旭华:一位“深潜”的巨人
可能许多网友对黄旭华的名字并不熟悉,但他与我国核潜艇的发展密不可分,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默默奉献,低调行事,使我国核潜艇迈上新台阶。
1926年,在广东省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一个名叫黄绍强的男孩呱呱坠地,谁也无法预料,这个排行老三,后改名为黄旭华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巨擘。
童年的黄旭华与其他孩子一样,经历了多次转学的求学历程,尽管多次转学,但他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黄旭华放弃了保送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国立交通大学的造船工程系,这或许冥冥之中预示着他与海洋的缘分,以及他未来将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
大学四年,为他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他成绩优秀,获得了学士学位,人生也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黄旭华毕业后,就被安排去了船舶建造部门工作,凭借才华横溢和不懈努力,他很快崭露头角,1958年,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来临。
黄旭华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但那时候的中国,许多东西都得从头开始,核潜艇技术更是从零开始,要在技术受限和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研制核潜艇,挑战是相当大的。
然而,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中,那时候的科研环境相当艰苦,既没有先进的电脑,相关资料也少得可怜。
三十年默默无闻的奉献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算盘和尺子进行繁琐的计算,用玩具模型模拟核潜艇的运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摸索出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
他们默默无闻地奋斗了三十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国家的核潜艇研发。
1981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问世,这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1988年,为了验证核潜艇的性能,64岁高龄的黄旭华亲自参与了核潜艇的深潜试验。
这也让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这次深海探险的成功,见证了中国海军核武力量的诞生,而黄旭华则是这一重大进步的亲历者和关键推动者。
功成名就的黄旭华并没有沉醉于荣誉的光环之下,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2021年,他将个人所得的1100万元奖金捐赠给中国船舶719所。
黄旭华还设立奖励基金会,用来助力国家的教育和科研还有科普工作,黄旭华先生的伟大贡献与无私奉献精神,无疑值得我们敬佩和铭记。
信息来源
英雄与戏子的对比
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娱乐新闻的喧嚣却淹没了这位国之重器的离世消息,这事儿让人不得不深思: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有点偏离了?
黄旭华先生的离去,应当得到我们大家的关心和深切的哀思,然而,现实却令人心酸,他的离世消息,远不如一些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传播得迅速和广泛。
黄旭华先生去世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但并非是官方发布的讣告造成了影响,而是因为一位娱乐圈明星对他进行了缅怀,也是因为如此,网友才知道黄旭华去世的消息。
这种现象令人不得不质疑:当下的舆论导向是否出现了偏差?公众的关注点是否过度集中在娱乐领域,而忽略了那些真正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英雄人物?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与黄旭华先生的离世消息同样被淹没的,还有其他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他们的离去,如同石沉大海,激不起多少涟漪。
如今,娱乐圈里的明星私生活和家庭琐事常常霸占新闻头条,成了大家闲聊的热门话题,这种鲜明的对比,令人痛心。
令人悲哀的现状
如今,英雄的坟墓冷清得让人心疼,而那些娱乐圈的琐事却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难道不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似乎越来越难以分辨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容易被肤浅的娱乐信息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们追逐明星的八卦,热衷于网络的热点,却忘记了那些为国家默默奉献的英雄,忘记了那些推动社会进步的脊梁。
这种关注点的偏移,不仅是对英雄的不尊重,更是对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而过度沉迷于娱乐新闻,则会让人们迷失方向,失去对真正价值的判断力,除了黄旭华先生,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英雄,他们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佩。
王慧君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法医学专家,她的一生,致力于在生死之间探寻真相,守护生命尊严,但她的离世,同样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更加凸显了社会价值观的失衡。
2月3日凌晨,就在大s去世的第二天,法医学专家王慧君教授在广州病逝,享年69岁。
然而,与大s去世的“轰轰烈烈”相比,王慧君教授的离世却显得格外低调,各大平台对她的去世只有寥寥数语的报道。
信息来源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更容易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也更容易被一些虚假的价值观所误导,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方向。
对于像黄旭华和王慧君这样的英雄来说,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的事迹和名字,理应镌刻在历史的长卷里,让后来者永远铭记。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让我们向黄旭华先生、王慧君教授,以及所有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