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个流传很广、很久的看法,认为真正有德行的人要为了正义不惜牺牲利益,成为舍身取义的人,一定要重义轻利,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果真如此吗?其中的荒谬点在哪里?如何走出这种荒谬步入健康之路?这里,我就是要解开其中的谜底。

其实这种荒谬的看法来源于对中国历史上儒家的曲解。



中国历史法家和儒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两种观点,儒家从理想主义立场出发,要人们舍身取义,重义轻利,为了道义不要一味追求利益,或者少追求利益。法家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直言不讳地提出,人都是重利轻义的物种。对此,相应的还有两种误解,儒家偏执者认为,舍身取义就是不要追求利益;为了道义就是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法家偏执者认为,凡是人就要只追求利益,不追求正义,那才是人的本性或人性的本质。

儒家和法家经典作家的思想都没有走极端,引经据典解读很费笔墨很费时间。在此省略。我在这里解读的重点有两点,第一,误解渔民无知的人因为走极端,都隐含了那些荒谬。第二,如何走出极端,只有正当得利四个字。

其实,法家偏执者都已经沦落为愚民,儒家偏执者都成为钩织美好理想的阿Q。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确实存在只追求利益不求正义那种人的一面,沦落为不知正义为何物的人。那是出于人性自私的结果。大多数人只懂得利益最重要,他们看到利益是实实在在的,而道义则是虚幻的。这类人认定,追求正义和道义都是傻子。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欣然接受了来自官方的儒家教育,舍己救人、舍身取义,甚至大义灭亲,“文革”时代这类人最多。这类人其实都是被愚民政策、愚民教育洗脑的结果,不单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而更是出于这类人自身的愚昧无知。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人们在利益与道义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当然。绝大多数人,甚至都99%的人都会选择利益,而不选择道义。道义值几个钱啊,在这类人眼里,道义一文不值,利益是实实在在的,本身值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然而,只要是人,公道自在人心的火种都尽在心底,传统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称颂的,因此实际上的人是追求利益而不突破道德底线,大都不会灭绝人性,既追求利益,也没有完全放弃道义。现实的人并不都是极端化的偏执狂。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追求道义而不太在意利益的人?我觉得,还确实有,但一定是极少数。不过,我同时还认知到,这类人多数是大能的高人,因为是大能者,到手的利益已经足够自己享用的,所以才把追求正义视为自己生命更高级的追求。



真正的高人,是既追求正义,又追求利益,比如那些百年老店的经营者。在这类人的脑海和手里,利益与道义上互补的、相得益彰的,正是因为守护道义,所以才迎来了更多的客户,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利益。不难断定,百年老店的经营者都是聪明人,所以能够与客户成为互利共赢的团体,或是命运共同体。

如何走出荒谬,找到利益与道义的平衡点,破解其中的真谛?其实,很简单,只有“正当得利”四个字。正当得利就是追求正当利益,那是利益与道义的交叉部分,在这个交叉部分,既是利益追求者,又是道义追求者。反之,只求利益,不求道义,一定是势利小人。同样,只求道义不求利益,就沦落为伪君子或者瘾君子,嘴上说的,实际行动却做不到。总之,不追求利益的正义,和不求道义的利益,都变成了不实的荒谬。不追求利益的正义,那是虚假的道义,是愚昧的正义;不求道义的利益都是自私的。这一点您看明白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