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市政府网站、大河报(记者 田育臣)
编辑整理:双一流高教
2月8日上午,郑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郑州市政府市长何雄作政府 工作报告。
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5年,郑州市将实行高层次人才认定“常态化+承诺制+容缺办”,鼓励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育创新创业团队50个,支持优秀青年人才项目60个以上,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建强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规划建设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郑州院区。持续实施“郑聚英才计划”,用好人才编制周转池。实施项目人才“双招双引”和定向猎头行动,搭建柔性引进海外人才平台。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建设,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来郑留郑高校毕业生20万人以上,让郑州成为青年英才荟萃之城。
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资源调度权。实施科技型企业首贷信用贷“破冰扩面”行动,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互动机制,畅通“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建设特色创业基金群、基金小镇,探索设立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种子基金,做好天使基金子基金储备和备投项目库建设,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进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谋划建设郑州科创智能体,让“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据介绍,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位于郑州市,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依托河南农业大学,联合11家涉农院校和13家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联合体。2023年,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获批设立。2024年7月3日,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揭牌。
另外,2025年郑州市将持续完善科创布局。融入全省“三足鼎立”科创大格局。提速建设中原科技城,推动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规划,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谋划建设科创实验园。
加快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持续推进国药生命科学谷等项目建设,确保“两院一中心”投用、郑大医学院新校区初步建成。培育塑造一批科技创新宏大场景。
持续打造创新平台矩阵。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做好18家在郑省实验室服务保障,推动嵩山等省实验室筹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完善国家级创新平台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清华大学智能绿色交通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室,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100家,以创新平台催生产业发展动能。
依托10家省中试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中试基地。成立郑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一流大学研究院专项资金和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探索财政资金“拨投结合”等举措,一校一策、分类实施,确保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实效。加快上海交大等4家郑州研究院场地建设,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二期6月底前交付使用。
持续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创新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新增高企1000家以上,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000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完善大型仪器设施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
创新“实验室+产业化公司”等成果转化模式,探索“先研后股”“先用后付”等新机制,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标准郑州”建设,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