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开国大将黄克诚诞辰123周年
黄克诚:正气铸铁骨 真言鉴忠魂
他是一个高度近视、身体瘦弱且不能骑马的指挥员,却在数十年的革命战争中,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立下无数功劳,书写下辉煌战绩,也为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在三军之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亲切地称他“黄老”。
他顾全大局,客观冷静,胸襟宽大,心底无私,在政治风波中宁可自己遭受冲击,也决不出卖故友。他以敢讲真话著称,一生中至少有9次因坚持讲真话而被批斗、降职、撤职,纵使处在最低谷他也仍然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追求真理敢做敢言,其正直和胆量在党内外有口皆碑。
黄克诚大将
他就是经得起历史检验、毫无利己之心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大将。
韬略超群 高瞻远瞩
1902年,黄克诚出生在湖南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之家。9岁时,他在亲友们的接济下,入私塾进行学习。凭借刻苦认真的学习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于20岁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黄克诚逐渐接触到马列主义,内心世界受到了强烈震撼,激起了强烈的思想共鸣,从此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终生的信仰。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黄克诚和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高举旗帜,呼唤公正,加入到全国更大规模的反帝运动当中。同年底,黄克诚参加了党组织。自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青年时期的黄克诚
1926年,黄克诚考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学校——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8营政治指导员。1928年,黄克诚参加了湘南起义。在他的宣传下,上万农民揭竿而起。经过一天一夜战斗,最终占领了永兴县城。这支部队后被编入红军队伍,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作为红军中的青年骨干,黄克诚深受器重,在担任红4军12师35团团长之后更是勇挑大梁。
然而当年底,就在黄克诚改任湘南农军第2路游击司令率部返回湘南开展活动的途中,他因队伍失散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家乡隐蔽一段时间后被告发,黄克诚为了去找到党组织,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靠乞讨辗转到上海,最终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1930年,黄克诚被调往彭德怀领导的红5军工作,担任第五纵队第八大队政治委员。戴着眼镜的黄克诚在战斗中勇于冲在前面,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政工能力也深得彭德怀的欣赏,而他耿直的性格则与彭德怀尤为投缘,二人既是上下级,也是情谊深厚的革命兄弟。
在长期的革命中,胆魄之外,黄克诚更以其独特的看问题视角和战略思维见长,多次在关键时刻率先发声并对局势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抗战初期,因国共合作需要,我党在八路军中曾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原有制度,使部队政治工作受到削弱。平型关大捷后,时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黄克诚接受指派,对部队政治工作方面的情况做深入考察。黄克诚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取消政治委员制度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受到影响。他发现,与改编前相比,部队作风明显变得松垮,军阀习气开始滋长蔓延,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黄克诚深切地意识到,没有政治委员意味着党在军队中就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很危险的。他随即在调研报告中强烈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中央经讨论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在军队中恢复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原有制度。
抗日战争结束后,黄克诚是首倡应全力、迅速抢占东北的第一人。
黄克诚在中纪委
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上说:“从中国革命的最近与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基础。”
1945年9月14日,抗日战争宣布胜利后不久,黄克诚向中共中央发电,就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提出意见。他从整体战略出发,凭借敏锐的战略嗅觉认识到,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将成为全国局棋中最重要的棋子。他在电报中全面分析当时局势,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且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即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11月25日,历经近2个月的风雨兼程,这支部队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这是最早到达东北人数最多的成建制的部队。
陈毅元帅曾这样评价黄克诚:“眼睛虽然近视,但是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能攻善治 甘为公仆
在一众开国将军中,智勇双全者有之,军政兼挑者也不乏其人,但在此基础上还能独当一面,既能建设根据地又善于搞后勤管理者,则非黄克诚莫属。
1941年,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他率部刚到苏北盐城时,正遇到海啸成灾。黄克诚见百姓流离失所,便和当地县政府一起动员上万民工,军民一齐上阵,终于在7月底将全长45公里的海堤修成,阻隔了奔腾的海水。
水灾之后又逢干旱,一时间粮食尤为短缺。为解决战士们的口粮问题,他紧急召开会议说:“现在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们只能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然而现在唯一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就是开荒种粮!”此建议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同意。于是在黄克诚的带动下,战士们种上了易活的蔬菜,并在较平整的荒地上种植玉米。为了保证收成,黄克诚常常背着兜子出去捡粪。一群众看到后意欲拦住他时,他拒绝道,“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接触这些,根本不算什么。而且我身为师长更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
除此外,黄克诚还主张种植棉花,尽可能自主解决战士们的衣服问题。1943年夏,在布料紧缺、土法纺织棉布也供应不上的情况下,黄克诚建议将军帽由双层改为单层,如此这般集腋成裘。他还如法炮制,在制作新军装时将原来的翻领改为直领,去掉上衣两个口袋,裤子从宽大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也不再发放绑腿布等。虽然此举引发了一些牢骚,但是一年下来整个苏北地区节约上万米的布料。几年下来,其效果更为显著,大大减轻了苏北人民的负担,使根据地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刘少奇离开苏北地区返回延安时曾说:“黄克诚同志就是个‘经济学家’,全军共有7个师,第三师的人数是最多的,但花钱却是最少的。”
1980年,黄克诚参加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座谈会
黄克诚不论被派遣到哪个岗位,都能干出成绩。1948年11月,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尽快结束冀察热辽军区的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天津是大城市,又是直面北平的窗口,如何管理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要一位有能力的干部来管理,做好榜样,才能促使傅作义下定起义的决心。经再三推敲,毛泽东主席最终确定派黄克诚,看重的是他超强的建设能力和为人正直、秉公办事的品质。
1949年1月15日下午3时,天津宣告解放,4时,黄克诚带着干部进入天津。因准备充分,入城各部队又兢兢业业,各司其职,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分财经、文教和市政三大系统进行全面接管,天津迅速消除战争痕迹,开始恢复生产建设,中央交托的任务得以出色完成。
几个月后,黄克诚又接到命令要去主政湖南。此令背后藏着毛主席的深意:既需要黄克诚在天津积累的经验,又因为他对家乡的风土人情足够熟悉。在湖南的3年,黄克诚果然不负中央的期望,他维护了一省的稳定和建设,同时还完成剿匪、土改、支援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工作。
1952年10月,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主持总后勤部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又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成为了彭德怀的得力助手。对于黄克诚在后勤诸方面的出色工作,毛泽东主席称“立功于民,造福于人,乃国之干臣,应以‘黄老’称之”。周总理则称赞黄克诚是“管家理财的行家”。
至忠至真 耿介无双
在党内外,众所周知,黄克诚以敢讲真话著称,尽管他一生因此而九下九上,坎坷异常,他却无憾无悔。他认为,“一个共产党人,只要是出以公心,就应该敢讲话”。
早在1931年,黄克诚就因顶着上级压力坚决不按照“肃反”名单抓人而被降级。1932年,他在担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时,又因批评王明的“左”倾路线,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而被排挤出核心圈子。1935年,长征途中,他再次因就当时困局提建议而被撤职……他仗义执言,他秉心为公,革命岁月如此,和平年代亦如此。
黄克诚与唐棣华夫妇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了批判。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黄克诚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认同彭德怀批评“大跃进”的观点,结果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成员,被撤销一切职务。他丝毫不以受牵连为意,反倒是为不能给彭德怀提供帮助而深感歉疚。
1980年,有群众向中纪委投来了举报信,反映时任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到江苏视察时搞戒严、坐过的椅子被送到博物馆,以及某地政府为其修故居建纪念馆三个问题。这时,黄克诚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当即让人给华国锋写信反映情况,同时派人进行调查。
华国锋对来信做出了正面回应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妥善处理。黄克诚看到华国锋的回信后非常赞赏,他指示工作人员:第一是把华国锋的信登在《党风党纪》刊物上;第二是建议中央发一封信,告诫全党要防止新的个人迷信。
黄克诚和妻子唐棣华及长女黄楠、长子黄煦、次子黄晴合影
在拨乱反正阶段,有些干部、尤其是一些在政治运动中受过冲击的领导干部,借机发泄不满,贬低甚至诋毁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黄克诚对此深感不安,他认为,如何使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
1980年11月,黄克诚抱病参加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举办的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的发言坦诚而真挚,“大家都知道,在毛主席晚期我也吃了些苦头。但我觉得,对于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决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更不能从我们个人的利害得失、个人的愤慨不平出发。我们只能从整个党和国家的根本利害、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害出发,从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出发来考虑问题。”他强调,“现在有些人要丢掉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或是要批判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部分。我认为这样做是危险的、是要吃亏的、是会碰得头破血流的。”反之,他认为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断地丰富、发展它,在这面光辉旗帜上增添新的内容。
反映黄克诚大将生平事迹的书籍
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武将亦是文官,从上阵杀敌到管理军队,从治理地方到拨乱反正,黄克诚从不盲从、不苟同,始终坚持真理,秉公为民。他以其卓越的军政领导能力及无私无畏,刚正不阿,追求真理,百折不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向历史交出了完美答卷。纵观其一生,诚如其夫人唐棣华在其挽联上所概括的那样: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02期
【责编 卡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