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高古玉是“不能上台面”的,并不是本身艺术审美不行,而是因为相关的“限制”,国内拍卖畏首畏尾,不是传承有序或者49年之前出土的纪录,根本就不能上拍。
导致了这些来自中华文明源头的玉璧圭璋,曾如同流落他乡的游子,在异邦的展柜里诉说故园旧事。国内高古玉长期处于冷淡行情,而“海外回流”却成为主流。
巴黎的鎏金穹顶下,纽约的镁光灯影中,高古玉被老外们奉为东方文明的活化石。
那些镌刻着云雷纹的玉琮,仿佛还带着良渚先民掌心的温度;蟠虺交错的玉佩,依稀可闻春秋战马的嘶鸣。2024年,当一件东汉"延年"玉璧,以翻十倍溢价的2518万港币撼动业界的价格落槌时,人们分明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金石清音。
苏富比、佳士得都达到了百分百的成交率,总成交额场场破亿。嘉德、保利、西泠印社、瀚海等国内拍卖,高古玉竟也屡屡打破纪录,这预示着这种历经上万年的中华象征,终于开始走向“光明”了!
这何尝不是一场迟到的正名?曾几何时,这些承载着礼乐文明的玉魂,在本该属于它们的土地上竟成了"文物私生子"。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将它们定格成标本,而民间收藏的珍品只能在灰色地带辗转。
那些在海外拍场屡创奇迹的玉魄,有多少是带着未干的乡愁远渡重洋?当苏富比的木槌敲响天价,我们仿佛看见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基因正在他乡流浪。
“君子如玉”,这是古人对君子品德的一种赞美。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现实的市场时,却往往会发现,市场的行为并不总是那么“君子”。
拍卖市场“解禁”了,那解禁的春风何时能度民藏的玉门关?我们期待着某天晨曦,这些文明的见证者不再需要远渡重洋才能获得珍视。当民间收藏的战国玉璜能在故土重见天日,当红山玉鸮不必在异国他乡顾影自怜,那才是收藏界真正的盛世荣光。
藏界耆宿们轻抚着玉璧上斑驳的沁色,指尖触碰的是文明的年轮。红山玉龙的抽象线条里,藏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商周玉戈的凛冽锋芒中,凝结着礼制初成的庄严。这些历经沧桑的玉魄,每一道裂纹都是时光的私语,每处钙化都是岁月的诗行。
当西方藏家为战汉玉璧的游丝毛雕惊叹时,他们膜拜的不仅是鬼斧神工的技艺,更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气脉。
毕竟,浸润着黄河泥沙的玉魄,理应沐浴在华夏的月光下继续讲述千年往事,而不是在外国人手中的拍卖锤上黯淡了锋芒。
让我们共同守候那个黎明:当拍卖场的聚光灯终于照在神州大地,这些文明的舍利,定会绽放出比星辰更璀璨的光芒。
我们热切期盼能亲身见证并积极参与高古玉在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期望这份蕴含深厚华夏文明精髓的珍贵遗产,能在本土获得它应有的崇高地位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