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中午送我妹去高铁站后,回到家里便感觉有些怅然若失,因为初七我也该启程离家了。节日本身对我们而言并没什么意义,看重的是节日的假期,以及假期所带来的家人欢聚。
初七中午吃过饭,休息了一会儿,便准备出发。照例,家里又给我塞了大包小包吃的。来了太原后,发现幸好有这些吃的,免去我觅食的烦恼,因为附近多数餐馆尚未开门,想吃饭只能自己动手做。
今年春节,我在家待了10天左右。10天乍听不长,但已然足够改变一个人的意识习惯。我初七到太原,初八早上6点多,我的生物钟便将我唤醒,这是在家保持的早起习惯。还未开灯时,黑暗中我迷迷糊糊,以为自己还躺在家里的床上,一翻身才发现方向不对,原来我已经睡在太原。
虽然按旧日习俗,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春节,但实际由于元宵节没有假期及现行社会下人们普遍的焦虑意识,这个年在初七之前就已经过完了。这种意识是共性的,以我家附近的私家车为例,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三那几天车满为患,前脚把车开走,后脚车位就会被占。但自初四开始,又恢复到空空如也状态,几点回家都有合适停车位。
所以我也大可不必期盼正月十五,年过完了,该开始新一年的忙碌了,以下简要记录今年春节期间的见闻感想。
1,骄傲
许多人不喜欢回家过年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舆论压力。
尤其是大龄未婚的,没房没车的,没有发财的。过年回去村里倘若碰见长辈,被数落和教育的可能性极大。人们把对比的艺术玩到极致,最喜欢在炫耀与奚落中洋洋得意。
我也不知道村里的年轻人们为什么个个有本事,个个神通广大。有些人开着奔驰宝马,有些人号称在外年入百万。基本上,他们的收入水平与离家乡的距离成正比,越远越有钱。
这其中有做讲师的,有做网红的,有做生意的,有出国打工的。他们的父母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通常聊天起手式是:我家那孩子也没上过几天学,但就是能赚钱。
这结果,大约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据说某某某把家里装修得像金銮殿一样,过上了“皇帝”般的生活。
当然也有些原本混得不好的,说本科毕业后回山西某石油单位工资3000元,呵呸,这怎么能行?于是到了中东地区某国家打工,今年过年没回来,据说要在那里干三年,三年可挣一百万。
2,三个等级
落槽在本地的年轻人也无需太过担心,因为他们大多都已经结了婚。
在老家,家长们可以把年轻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富豪级,也就是那种搞微商年入百万的。第二等级是安家置业结婚生子型,这一级别,收入数和干什么工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扯了结婚证,养了小孩,父母便算是“完成任务”。他们的父母可以在过年期间四处游走,在麻将摊上挥斥方遒,对自己的状况津津乐道。
当然,这结婚也未必是他们有钱。他们也以此为荣,不少爱闲耍的父母都喜欢炫耀“儿子空手套媳妇”“女儿挣得高彩礼”。在县城乃至农村,年轻人结婚的最直接因素,有一定比例是未婚先孕,然后顺理成章把婚办了。办完之后,父母便意气风发,即使有丑闻,也会成为骄傲的谈资。
山西本地的彩礼非常高,但俗话说树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印象中,尤其在早些年,好多人的老婆都是从网上聊来的。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会使人不拘小节,所以他们花费的彩礼成本要低不少。
至于实在没有能力撩妹的老实人,那就得走上相亲之路。县里的媒婆,介绍一个姑娘的微信号,开口就要200块钱。200块钱买个微信号,能不能聊得来你自己随便吧。
有些人始终是聊不来,不会讨人家欢心。不要紧,家长亲戚们会扶你一把,争取看对了就直接提条件吧。什么?彩礼太高?不要紧的,我们可以贷款。
有一些人能够结婚,真是靠父母贷来的。然后父母再去厂里打工,一点点去还。但只要他们的孩子结婚了,他们就很高兴。
第三等级就是没结婚的25-35岁的年轻人,没成亲,人家就会认为你是不行,瞧不起你。用一些未婚青年家长的话来说:他们感觉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3,催婚
既然感觉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就得催婚。
一年两年三年,催的麻了,也就渐渐平息了。年轻人固然很不好受,但家长也同样难过: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中接受了孩子的平庸,缘分不成,认命了。
我的父母当然也催我,但催的不紧,会偶尔提一下,但不经常说。我觉得我父母有时候很迷茫,他们脸上很疑惑,说道:难道咱家孩子就真比他们差吗?未见得吧?
我的父母心中,我无论人品形象文化素养及做事能力,显然都不至于沦为村里最差的那一档,但怎么就不见我引回对象去,或者办件大事让他们骄傲一下呢?
就连我自己都不甚清楚。可能我有我的追求,但这种结果并不太明显。过程自己知道,但别人瞧不出,别人只看结果,别人也只认结果。
最后别人给我的定义就是:我太老实了。人们说:你要学会立人设,包装自己。正所谓自古真情难留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单身男人不止我一个,我在县城遇见一个青年两次,我们大约在同一所中学上过,我不知他的姓名,但知道他是熟脸。他理着平头,身材微胖,一脸诚恳得告诉我:他已经在太原的饭店打工挣够了娶媳妇的钱,但就是没有一个对象。他的父母很着急,他也没办法,只好天天在县城的大街上游逛。
4,新浪潮
其实以上三点都属于滞后性产物,正逐渐分崩离析。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推广,把城市的新思潮也带向了农村,虽然有一定滞后性,但却真真实实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市场经济的便捷、计划生育后遗症等也渐渐瓦解原本的乡土情结。再加上经济不景气,如今人们对春节的态度已大不如前。春节正越来越沦为像五一与国庆那样的长假。走亲戚的数量大幅度下降,旅行过年与异地过年日渐增多,甚至还出现了好多独立过年,春节不再回家。
所以攀比、催婚、家长里短等,更多存在于50岁以上的人群之中。他们互相为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感到烦恼。而他们话题中心的年轻人却游离于这漩涡中心之外。
所以我父母会说:你们不结婚,人家不会讲究你们,但人家会讲究我们,说我们不行,没履行责任。
我从来不会怪我的父母,他们有他们的难处,甚至于他们面临的压力确实比我大多了也难多了,他们辛苦,要怪也只能怪我不争气。但我真心想,我不排斥结婚,只希望结婚是为自己幸福快乐而结,不是为了定时定点完成任务。
实际上,所谓的“催婚”正瓦解和消弭。这种父辈的揪心也会渐行平淡。今年春节人们的相亲意愿非常冷淡。如今大城市里,大龄未结婚的人大量存在,他们父母也只能默认这一现状。
网上说,新一代年轻人正变成“去责任”的一代。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不管是经济因素还是思想意识原因,总之年轻人的生活观念转变很大。没有一眼望到头的人生。
社交也在转型和孤岛化,拜年走亲戚的少了,聚会的少了,甚至连吵架的都少了,除夕夜微信短信发祝福都没人干了。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
有人觉得是好事,有人觉得不是好事。但这就是自然规律,人要适应环境,世界万事万物在不断变化着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生物的天性是趋利避害,他们在环境中会用脚投票,各自选择在他们时代中最稳妥的方式。所以候鸟会迁徙,人何尝不像是鸟。
最后自我抽象一下:洋洋洒洒一大篇,写了个甚?我看最后讲了一句鸟的道理,哦,写了个鸟。
如果你能关注我,那可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