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雨淅淅

编辑|司徒夜

“洋笑星”大山,是相声圈的第一个外国人。

在师从姜昆之后,他先后四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披着洋人的外壳,讲着地道的中文。

这样的大山,事业本应平步青云。



但前路漫漫,历经成家立业、万里寻根等种种困难。

他的事业也遇到了瓶颈。

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冯巩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1、与中国的渊源

大山,本名马克·亨利·饶司卫。

他出生在加拿大。

高三那年暑假,他在一个照相馆里打工。

期间,认识了一位加拿大华侨。

在和这位华侨交流时,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对华侨说他想学习中文。

华侨问他想学习正式的书面中文还是想学习老百姓的口语中文

大山表示想学一些接地气的

于是,广东话便成了他学习中文的敲门砖。



在短暂地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文后,他考上了多伦多大学。

大一那年,他将“现代汉语”作为他的选修课。



还因此得到了一个“路士玮”的中文名。

在进行了系统的中文学习后,他发现他对中国更加着迷了。

所以,他决定在大二那年改变学习方向,将“中国研究”作为主修课程。



1988年,他在毕业那年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还被选为了北大的交流生。

继续进修中国语言文学。



机缘巧合之下,1989年元旦晚会正好需要一个外国青年演员。

而身形俊秀的大山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他成为了小品《夜归》中的“许大山”。



这次表演之后,他不仅将“大山”作为了自己新的中文名,还萌生了拜姜昆为师的想法。

因为,他已经彻底爱上了相声。

只不过,姜昆此前从未收过外籍徒弟。

所以,他一开始并未打算接受大山做他的徒弟。



但在大山坚持不懈地请求下,姜昆还是收下了这位洋徒弟。

对于漫长的求师之旅,大山用“谈恋爱”来形容。



1989年,师徒二人在北大举行了正式的收徒仪式。

幕布上的十个大字,也颇为诙谐。

“名笑星收徒,洋弟子拜师”



对于大山这位爱徒,姜昆曾用了一连串的顺口溜对他进行了描述。

说到他的外貌时,姜昆形容“眼睛带色儿,头发带圈”。

谈到他的人品时,姜昆用“不远万里专干难事,莘莘学子,傻子大山”来形容。



调侃的同时,也对大山的真诚与毅力提出了表扬。

看得出,他对这位洋徒弟甚是满意。



有了师傅姜昆的指点,大山的相声说得越来越好。

虽然普通话没有字正腔圆,但这恰恰达到了相声的逗趣属性。

1990年,师徒二人和唐杰忠一同在元旦晚会上表演了群口相声《名师高徒》。



之后,姜昆由于过于忙碌,便将大山交给了丁广泉。

二人还共同创作了《黄鹤楼》《错位》等多段相声作品。



1998年,大山和师父姜昆一众人等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而他也是这个舞台上的第一个外国友人。



与此同时,远赴万里寻找亲人踪迹的大山,也找到了一丝他们过去的蛛丝马迹。



2、万里寻根

在大山幼年时期,他从父母口中得知爷爷奶奶曾在河南省归德的一个教会医院里做过医生。

也正是在那时,他知道了中国这个国家。

父母还说,爷爷奶奶在回到加拿大后,说悄悄话还是用中文说的。



长大成人后的大山,在来到中国后,他曾四处打听“归德”这个地方。

他从一些专家那里得知,河南商丘以前的名字是“归德”。

后来,他将爷爷拍摄的建筑图片给中国岳母看了看,但岳母表示从未见过这些漂亮的建筑。

所以,大山便放弃了去商丘寻根。



直到2001年2月,大山正式成名后,再次提起了寻根一事。

在央视的访谈节目《聊天》中,大山对寻亲无果表示十分惋惜。

万幸,这档节目让河南商丘的一位女记者留意到了大山的寻根记。

经过她的一番寻找,她不仅找到了归德府的相关资料,还查阅到了饶大夫的相关记载。



不仅如此,她还发现,当年的归德圣保罗医院就是现如今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而当年的那栋大楼依旧保存完好。

得知这一切后,她联系到了大山。



随后,大山带着父母、姑姑一行人不远万里来到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为的就是让父亲和姑姑看看他们的父母曾经的印记。



在医院的一栋两层小楼里,他们看到了大山爷爷曾经使用过的家具。

也看到了墙上一家五口的合影。



只可惜,墙上的另外两个小男孩,死于疾病,已经先一步离开了他们。



长达二十年的万里寻根,终于在那一天有了结果。

虽然在大山的记忆里,并没有多少爷爷奶奶的影子。

但爷爷奶奶过去的经历,无形之中也推动了大山的成长。

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在完成了和爷爷奶奶的灵魂会合后,大山被商丘市聘请为“古城形象大使”。

这一刻,他的万里寻根终于有了结果。



与此同时,他和中国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2008年,已经被授予了“加拿大勋章”的他,担任了加拿大奥运健儿的文化顾问。

负责帮他们适应北京的生活,以及做一些文化的传输交流。



这项工作的达成,也让他从一名普通的相声演员逐渐转变为了“文化使者”。

2010年,他再次受到加拿大文化部的邀请,担任了上海世博会加拿大总代表



作为“2005年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大山在中加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但名誉上的圆满,并不代表着他事业上的成功。

一系列的光荣称号,也并不能让他的相声突破瓶颈。



3、事业瓶颈

相声,除了嘴皮子上的基本功之外,更多的是对他们创作能力的考验。

但彼时已经进入瓶颈期的大山,始终没有更多好的想法。

在尝试了表演、互联网、主持等各个领域后,他依旧没有找到突破口。

加上他的混血儿女时常受到旁人的指点。

他有了回到加拿大的想法。



其实,回顾大山的“洋相声”,你会发现他能成功,绝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外籍身份。

毕竟,新鲜的事物总会引来观众的好奇。

加之大山出现的时机也很凑巧。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人对外国的事物都还很新奇。

更别说第一个讲“洋相声”的大山了。

所以说,大山的成功,是凑足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到了2010年左右,洋玩意已经不再是独特的存在了。

大山也是如此。

2011年,是他第四次登上春晚舞台。

同时,也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

但这次的群口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并没有为他带来更多的反响。



虽然那期间的他,已经逐渐朝着文化使者的方向发展,但这也意味着他离自己热爱的相声事业也越来越远了。

结合他对事业瓶颈的思考,冯巩的建议为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作为春晚常客,冯巩的相声能坚持多年屹立不倒,那他必定有他的诀窍。

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

简单的一句话,瞬间点醒了大山。

他意识到,自己似乎有些脱离学相声的初衷。

他不能为了一时的名利,而一直在消耗已经拥有的相声能力。



2013年,随着脱口秀在国内的兴起,大山也有了新一步的尝试。

他决定做一场中西结合的脱口秀节目。

身为一位在中国待了二三十年的加拿大人,他有的是素材。

他完全可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再结合多年来的相声心得,做一场别具一格的脱口秀。



在接触了上海、深圳等地的脱口秀俱乐部后,他发现,中国的喜剧酒吧文化并不盛行。

所以,他通过高校演讲等形式,逐渐创作出了《大山侃大山》这档脱口秀节目。



2015年春节前夕,他在北京完成了《大山侃大山》的首场演出。

之后,他又通过做公益、做商演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经历。

两年后,这档节目登上了墨尔本国际戏剧节的舞台。



现如今,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用独属于他的方式继续传播着中国文化。

他会用独特的音乐搭配中国古诗词,加上他声情并茂的朗诵。

完成许多古诗词的另一种呈现。



不仅如此,他还在张国立执导的《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话剧中出演了男主人公。

多场演出也收获了无数好评。

无论是相声,还是脱口秀,又或是话剧,大山一直在坚持着中华文化的输出。

他真正做到了“始终如一”。



结语

23岁的大山,就像一位牙牙学语的中国婴儿,对中国文化有着无限的热情。

现如今,60岁的他,已经成为了比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洋演员”。



部分参考资料
中广网|大山被商丘市聘为“古城形象大使” 2007.10.08
解惑|十年敢想 大山 2015.08.1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