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一家名字为“花果山水果批发店”的商店的时候,千万不要惊讶。很多名著中的名字被商家蹭了,就是被商家拿来命名,不仅作为电影的名称,而且作为食物的名称,有的还专门开了以名著为主题的商店。蹭了名著的流量不说,还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赚了不少钱。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商家要把控流量点,不仅要蹭社会热点的流量,而且要蹭名著的流量。名著流传几百年,有的能够流传上千年,其中总是有一些触发人们情感的文化存在,而这种文化已经广为人知。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再到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咸亨酒店、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莫言笔下的红高粱等,都成了能够汇聚流量的点。商家要想把控流量,迅速聚拢流量,就要善于蹭名著的名字。鲁迅的故乡打造了鲁迅小说中的风情一条街,不仅有咸亨酒店,而且有阿Q和孔乙己的雕塑,还有人扮演阿Q和孔乙己,有人扮演祥林嫂,算是一种文化的特征,还可以和友人一起拍照,赚足了流量,当然也赚了很多钱。商家要想蹭现当代的名人流量,就很容易引发笔墨官司,也很容易为此付出很多钱,倘若要蹭名著中的流量,就不会因为版权吃官司。就像“花果山水果批发店”的名字一样,只是蹭了《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名字,却不会遭到吴承恩老先生的追责。如此类推就会有“水帘洞洗浴中心”“悟真坊”“火焰山烧烤店”“唐僧羊肉串”“牛魔王肉串”“高老庄婚介所”等等,只要能蹭了《西游记》中的名字,就可以迅速聚拢流量,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
有商家开了一家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烧烤店,几乎每一个大厅都冠以西游记中的地名,有平顶山、无底洞、小西天、大雷音寺等,墙壁上画了很多《西游记》中的人物,连烤肉串都是“唐僧羊肉串”、“牛魔王羊肉串”,烧烤的伙计办成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的模样,给人们做烧烤,既滑稽可笑,又能吸引很多人。还有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餐厅,每一个大厅里都绘有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有三英战吕布,有过五关斩六将,还有火烧赤壁等等。还有以《水浒传》为主题的餐厅,墙壁上画有武松打虎,燕青打擂,英雄排座次,三打祝家庄等故事。但并不是都能吸引人,要看餐厅老板的人脉,还要看餐厅菜品的丰富程度以及价格。曾经有餐厅老板弄了以《水浒传》为主题的餐厅,叫亲戚朋友都来吃,只是菜量比较少,价格比较高,往往让人望而却步,最终不得不宣告倒闭。名著中的名字可以用来给商业增添一些色彩,增添一些流量,但并不能以此卖高价。毕竟消费者并不会任人宰割,而是会对比同类餐厅的价格,做出理智的选择。甚至有的餐厅蹭了名著中的名字,以为可以迅速聚拢流量,却被顾客认为只是空有噱头,还要以此卖高价,就没人敢去了,最终仍然生意不景气,不免倒闭。
名著流传了几百年,有的流传了上千年,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流量效应,商家可以利用流量中的名字,符合商业运营的特点,但不能胡乱起名字,以免让顾客反感。很多互联网商业平台用了猫或狗的名字,只是让人们觉得亲切,吸引一些喜欢养宠物的人的关注。有一些快递或物流公司也用了猫和狗的名字,甚至一些搬家公司也用了猫和狗的名字,只是来蹭宠物的名字,以此增大流量。还有音乐播放软件,视频播放软件等,都要蹭猫和狗的名字,连同短视频里面都要插入一些猫和狗的形象,以此引起爱猫和爱狗人士的关注,吸引很多流量。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商人为了蹭流量,简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会接连蹭热点的流量,有的为了蹭热点把自己搭了进去。热点不能随便蹭,尤其是当下的热点,有商人蹭了热点之后,会遭到热点中的主人公追责,就很容易承担法律责任。为了避免这种纠纷,商人就要蹭名著的流量,蹭其中的名字,而名著的主人早已经去世多年,也没有留下太多的版权,根本不会找律师来起诉商人。如此一来,商人就可以大胆蹭名著中的流量了,尤其要借用名著中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店铺命名,给自己的商业模式命名,也就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好感,进而引起巨大的流量效应。
有了这种操作,很多商人都会查阅名著中的名字,甚至一家高科技公司把《山海经》中所有的名字都借用过来,命名自家芯片产品,都注册了商标,据为己有。还有的公司翻阅《左传》中的名字,翻阅《战国策》中的名字,甚至翻阅《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名字,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名字,给自己的公司命名,给自己的商业模式命名,给自己的产品命名。只要没有其他人注册过同类产品的商标,这家公司就可以注册这样的名字,甚至可以注册一本古书中的所有的人名、地名,算是一种文化方面的垄断。有钱就可以注册很多名字,用这样的名字给自己的公司、商业模式或产品命名,本身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很多小商铺也喜欢采用名著中的名字,就是要蹭名著的流量。毕竟名著的影响非常大,其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越是影响大的名著,其中的人名、地名被人抢注成商标的就越多,也越容易产生商业价值。
名著本来只是文学、哲学、历史学等著作,没有太明显的功利属性,却被后代人借助其中的人名和地名抢注商标,最终弄成商业味道十足的赚钱的工具。写名著的作者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著作会发展成这般模样,而著作中的故事、感情、思想却没有完全流传下去,没有被商业采用。只是名字被抢注了商标,岂不是文化上的笑谈?不过,这种以名著中人名或地名为商标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而名著中传播的情感或思想却没有得到关注和利用。其实,这是一个商业的时代,文化都被用来赚钱了,名著也不例外,而情感和思想却十分缺乏,甚至根本不被人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