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点:专注心理成长
15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过《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也离不开制作团队的不懈努力,但是更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这部片子的导演:饺子。
对于这部影片多么厉害,还会继续创造多么大的成绩,在今天就不谈了。也相信有很多人已经谈论过了,那么今天就针对饺子导演这个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创作《哪吒》系列影片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对于饺子这个人,我们通过资料以及对他的采访得知:他原本学习医学,后来因为兴趣转行做动画。其实这种职业的转行,是对传统路径的反抗,是对个人潜能的追求。
毕竟医生这个身份角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被尊重的程度可想而知。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的,所知悉的。你说你是做动画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首先:从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来进行分析。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饺子创作《哪吒》系列,可能是他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尤其《哪吒1》中“我命由我不由天”。与他自身的经历是极其相似的,往往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自己。通过打破社会对职业、身份的固化期待,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他在转行初期的那种孤独感,那种不理解,那种质疑,就像哪吒在开始也是一个被排斥、被误解的“异类”。通过角色的重新塑造,完成饺子对自己身份的心理补偿。
其次:从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角度来分析。在饺子创作初期,当时的环境能支持的资源很少,国产的动画产业可以说是边缘产业。他当时创作的《打,打个大西瓜》,是他一个人创作的,耗时3年时间。其实当时对他来说有一种不认可的体验感。
饺子通过赋予哪吒强大的行动力,间接表达了对自身困境的心理突破。用作品证明自己的能力,形成了原有的自卑与超越,证明了自己,挑战外界的质疑。
其三:从荣格心理学集体潜意识的角度分析。哪吒是中国古代文化典型的“反抗者原型”。通过现代化的改编,激活了观众群体对“反叛英雄”的集体共鸣。
大家都有一颗反抗之心,但是被强大的外在力量束缚着,刚好有这样的一个突破口,唤醒了集体潜意识中的本我。
其四:从代际冲突的角度分析。哪吒与李靖的父子关系,其实是对父权权威的一种挑战。把他关在家里,但是哪吒就是想要到外面去。其实饺子通过这样的影片体现,折射出对教育压抑的反思和代际控制的思考。
饺子的母亲在饺子追逐动画梦想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包容。在饺子创作期间,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每月仅有1000元退休金。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母亲全力支持他的梦想,不仅在经济上支持,还在精神层面给予鼓励。
其五:内在动机的角度分析。人找到自己的热爱,这一辈子就会感觉没白活。饺子多次提到对动画的热爱,核心来源就是内在激情。那一种内在的动机让他持续创作,形成心流体验。
一个人能够达到心流体验,那是非常幸福的。而且在整个影片中,《哪吒》的视觉效果,以及幽默台词,在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体现出饺子个人的表达欲望。
综上所述,饺子在创作《哪吒》系列动画,他的心理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无论从个体层面、社会层面以及行业层面,都能够有所兼顾。
想必这也是老少皆宜都喜欢的原因所在吧。每一个人看《哪吒》,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内心想要去表达并体现的。这就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