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近日,中外专家学者共同宣布,其科研团队在广东省四会市太平岗地区的上白垩统大塱山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属于距今约7000万年的鸭嘴龙类赖氏龙亚科赖氏龙族恐龙。这是赖氏龙亚科成员在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该亚科在东亚地区最南端的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古生物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鸭嘴龙类因长着鸭子一样的扁平嘴巴而得名,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植食性族群,属于恐龙中的鸟臀目。鸭嘴龙类演化出了成排的牙齿组合,整口牙齿超过千颗,牙齿之间高低错落、紧密排列,无任何缝隙。加上每颗牙齿上各异的凸脊,大大增加了牙齿与食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研磨效率。这种强大的咀嚼能力帮助它们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四处繁衍,子孙遍布全球。
在环境适宜的区域,鸭嘴龙超科的成员体型逐渐增大,占据了与现生植食性哺乳动物相似的生态位优势。鸭嘴龙类的大部分成员都属于鸭嘴龙科,其中有两个优势类群:鸭嘴龙亚科和赖氏龙亚科。赖氏龙亚科通常具有奇异的头饰,这些头饰由拉长的中空鼻骨组成,可能会发出类似小号等乐器的声音,用于交流。其中的赖氏龙族分支的头饰通常卷曲呈盔状。
四会赖氏龙标本最初由本地“化石猎人”赵灿辉偶然发现,而后将化石交由四会市博物馆保存。2020年,四会市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展开科研合作,后者邀请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业团队对化石标本进行精细的清修。在清修过程中,科研团队注意到化石标本有着长而细的背椎神经棘,这是相当罕见的特征。
四会赖氏龙标本的复原图。韩志信绘制
四会赖氏龙化石呈现出典型的鸭嘴龙类特征,其椎体未完全愈合,处于亚成年阶段。估计其全长约8米,成年后可能超过10米。在所有保存的骨骼中,背椎和肠骨保存的形态学信息最为丰富。其背椎的神经棘又细又长,这在鸭嘴龙类中的赖氏龙族的北美成员中较为常见。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四会赖氏龙化石与北美的赖氏龙族亲缘关系接近,可能是亚冠龙的姊妹群。由于标本保存的骨骼较为零散,研究团队出于保守起见,未建立新的生物分类。
四会赖氏龙化石代表了赖氏龙亚科恐龙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晚白垩世北美恐龙扩散至中国华南的唯一证据。该标本对于生物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研究白垩纪末期大灭绝前不同地区生态情况的宝贵材料。
编辑 张磊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