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罗娜

视频制作:人民网 涂诗轩

2月6日,大年初九,位于江西省肿瘤医院旁的“爱心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下午4时,记者来访,不远处便看见厨房门口鲜艳的对联,年味十足。上面写着:爱心厨房传递爱心火,新联会点亮希望之灯。


“爱心厨房”进口处。人民网 涂诗轩摄

厨房的主人熊庚香已经在淘米煮饭。

“过一会儿就有人来炒菜了,我先把准备工作做好。”熊庚香边干活边告诉记者,初六以后,每天来做饭的人陆续增多了。

“爱心厨房”的故事源于爱心,而经营这个厨房的,是一对平凡而伟大的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2003年,夫妇俩在医院旁设立了多个炉灶,供患者家属炒菜使用,每做一道菜只收费1元钱。

每天,万佐成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煤炉生火、烧热水,厨房里20多个热水瓶时刻灌满热水。熊庚香主要负责煮饭,患者家属炒完菜,她会为他们装起一大盒饭。


熊庚香正在给患者家属打饭。人民网 涂诗轩摄

“守着这个厨房已经22年了,除夕晚上我们都没有走,今年的年夜饭就是吃孩子们送来的饺子。”话语中,熊庚香没有半点抱怨。

春节期间,这间“爱心厨房”不仅照常营业,而且费用全免。因此,收到了很多家属的感谢信。

“我来自江西上饶”“我来自江西吉安”“我来自江西景德镇”……翻开一页页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感谢的话。


春节期间,“爱心厨房”收到的感谢信。人民网记者 罗娜摄

“从年前到初五,炒菜都没有收我们的钱,给钱都不拿。”大约四点半,患者家属陆续提着菜来这里做饭。

第一位走进厨房的正是春节期间没有回家的陈大姐。从1月23日陪弟弟来南昌住院,至今未回家,今天准备来给弟弟炖汤补身体。

“过年那几天街上的餐馆都不营业,除夕当天,我多买了一些菜放在厨房的冰箱里保鲜,正月那几天都在这里做饭吃。”话语间,陈大姐开始哽咽,见状,熊庚香连忙上前安慰,并给予鼓励。

此时,一声爽朗的招呼声打破了平静。

“阿姨,我们又来了!”记者回头一看,只见江女士拎着一大包菜来到爱心厨房,身后还有两位同伴。

“哎,小江,今天准备做什么好吃的呀!”熊庚香连忙回应。

记者注意到,江女士和同伴的手上都带着医院的蓝色手环。

“我们是一个病房的病人,在这里放疗,因为生活可以自理,所以没要家属来陪同。”江女士性格爽朗,她告诉记者,她们三人经常约着一起来做饭,“人多吃饭香嘛!”

洗菜、切菜、炒菜……只见三人分工明细,井井有条。

忙忙碌碌中,时针已经指向5点,厨房也已经挤满了人,各地的口音与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温暖满溢。


一到饭点,“爱心厨房”便开始忙碌起来。人民网 涂诗轩摄

人一多,熊庚香就更忙了,一会儿给大家拿调味品,一会儿指导第一次来炒菜的家属操作电子炉,还要忙着打饭……一刻不得闲。

在熊庚香与病患及其家属的交谈中,记者发现,有些人在这里炒菜已经超过半年了。

“因为肿瘤医院住的大部分都是癌症患者,治疗周期长,所以做饭是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常年累月,熊庚香夫妇俩与病患的相处也变成了日复一日的陪伴。

晚上8点多的时候,炒菜的人渐渐散去,当家属们跟熊庚香夫妇挥手说下次再来的时候,夫妇俩连忙摆手:“不来不来,回家去吧……”

彼时,厨房也恢复了夜晚的平静,然而,熊庚香夫妇俩还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打扫卫生,收拾灶台,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我们一年365天从不关门,治病的钱不好省,但是做饭能省一点是一点,哪怕一分钱,对这些家庭来说也是救命钱。”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夫妇俩坚守的初心。

“有一天我们夫妻俩干不动的时候,希望有爱心人士能够接手这间厨房,让爱心延续下去。”临别时,熊庚香告诉记者,这是她目前最大的心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