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纳
童年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那时还没有气候变暖的说法,到了三九天,零下二十几度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防寒保暖的衣物也比现在简陋得多,农村那铺暖暖的火炕是农村人取暖的主要方式,热炕头儿是这铺火炕里最温暖的地方。
每到冬天,家里来了客人,父母第一句话就是:“脱鞋上炕,往炕头儿坐。”一句简单的待客礼仪,让人觉得亲切温暖。如果看见家里有长辈,客人会礼貌地回应:“不用,不用”,然后自觉坐在其他位置。那时,农村人虽然文化不高,但每个人都懂尊老爱幼的礼仪和规矩,知道炕头儿是老辈人的专利。
记得小的时候,可以说衣不保暖,没有厚棉鞋,走在路上脚冻得麻木,棉衣棉裤也不厚,西北风像针扎似的刺进肉皮里,没有围巾,脖子冻得冰凉。上学回家的路因为寒冷,觉得是那么漫长。没有办法,只有小跑,才能缓解全身的冷意。回到家里,本能地放下书包,两只手伸向热炕头儿,将手插进炕上铺的垫子底下,如果一时半会焐不过来,干脆脱掉鞋子,一屁股坐到炕头上,把手压在屁股底下。过了一会儿,冻僵的四肢慢慢恢复知觉,好像血液流通畅快了很多。我们手脚恢复正常了,自觉到炕梢写作业,把炕头让给爷爷奶奶。一般的情况下,炕头都是爷爷奶奶的领地,有时奶奶戴着老花镜在做针线活,有时爷爷躺在炕头睡觉。到了黑天,热炕头自然而然成为爷爷奶奶休息的地方。
农村人有一句俗话:“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起现在的人住着暖气房,睡着席梦思床垫还不满足,那时人们的梦想多么简单朴实。“热炕头”与“老婆孩子”居然并列放在一起,可见他们对温暖的追求是多么单纯可爱,也成了无数家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最大期盼。
农村人有爱串门的习惯,每到冬天猫冬时节,晚饭后,左邻右舍的人们经常聚在一起,坐在炕头闲聊。他们聊的内容漫无目的,想到哪说到哪。邻居家的石大叔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总是愿意讲他们是怎么跨过鸭绿江的。讲到上甘岭战役时,他非常激动,骄傲地说:“我们在敌众我寡、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硬生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夺取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我还听过他们讲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草船借箭等故事。当然,更多的是南街北村的事,那是每天必讲的话题。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农村人也用上了暖气,人们过冬的防寒保暖条件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但我想起农村的热炕头,那些曾经的过往还是让我心里充满暖意。
喜欢就点个赞吧!
编 辑:吕学琦
美 编:房斌
责 编:宋子光
出 品:金普新区融媒体中心
偷得片刻之闲
与您悦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