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蜂科—角腰茧蜂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细腰亚目
寄生蜂下目
姬蜂总科
茧蜂科
角腰茧蜂亚科
角腰茧蜂亚科(学名:Pambolinae)是属于茧蜂科下的一个亚科。
1.守子茧蜂属
守子茧蜂属(学名:Cedria)是属于角腰茧蜂亚科下的一个属。
守子茧蜂(学名:Cedria paradoxa)是茧蜂科守子茧蜂属的一种昆虫。
(1)形态特征
体长雌为2.3—2.5mm,雄为1.9—2.1mm。体黄棕色,单眼、复眼黑色,产卵管鞘和触角末端7节黑褐色。翅痣和翅脉赤褐色,翅痣基端灰白色。翅膜稍带暗色,在翅痣下面,脉两侧具浅暗斑纹。足淡黄色,端跗节黑褐色。腹部背面甲状片深黄赤色。头触角13节,雌蜂基部稍粗,向末端略细;雄蜂相反,鞭节之长等于头胸之和。
胸:中胸盾片有粗刻点,中央有1细的纵隆脊,从前缘向后伸达两盾纵沟的汇合处;并胸腹节有1大的五角形中区,周围由隆脊形成的5个小区。腹整个腹部背板似甲状片,其长与头胸长度之和相等,第1背板后缘宽长于中部的长度,第2背板呈横长方形,中长度短于后缘宽度,该处为腹部的最宽处,有显著的纵脊,超过第2背板后缘,但无刻点或斑纹,第3背板比第2背板短,但较产卵管鞘的露出部分稍长,末端中央稍隆起光滑,表面有斜至两侧的隆脊。
卵:乳白色,长卵形,一端略细,长0.37mm,宽0.12mm。幼虫体淡绿或乳白,纺锤形,成熟幼虫体长2.5mm,径0.8mm。蛹乳白色,长2—2.3mm,触角向前,弯曲伏胸下,雌蛹产卵管向背后伸出。
茧:灰白色,长圆形,长径3mm,短径1.2mm,群集成块,茧块扁平近圆形,—块内多达40个茧,径达18mm。
(2)生物学特性
寄生于桑螟Diaphania pyloalis幼虫;在印度尚寄生于竹螟和麻栗螟。此蜂一年可发生6代以上,11月间以已交尾过的雌蜂开始越冬,最迟的越冬蜂有至次年1月下旬方羽化交尾。越冬于桑株裂隙内,常与桑螟越冬幼虫蛰伏一处。各代历期10—29天;卵期1—5天,幼虫3—12天,蛹4—18天。雌蜂有守子习性,母蜂产卵于桑螟
幼虫体外,先以产卵管刺寄主,分泌毒液,使寄主麻痹不动。一般以3龄以上将脱皮的桑螟幼虫产卵最宜,化蛹前亦有被寄生,产卵于第5—10节两侧,卵粒群集一处,第1次产卵毕,母蜂在寄主体上,守卫子代,卵孵化后,幼虫伏寄主体外取食,幼虫成熟,走下寄主,在叶面结成茧块,母蜂随之登茧块上,子蜂羽化,乃一同飞散另觅寄主产卵。一母蜂能产卵2—5次,产卵总数最多为84粒。此蜂寿命随气温高低而异,越冬雌蜂最长253天,平均211天;各代非越冬蜂多在产卵完毕后一周内外死亡,其第5代亦有长达174天的。一般雌蜂寿命比雄蜂长。给10%—20%的蜜水作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雌蜂能行孤雌生殖,子代都为雄蜂。各代子蜂平均雌蜂占84.8%。
(3)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江苏,浙江。
国外分布:印度。
2.连角茧蜂属
连角茧蜂属(学名:Chremylus)是属于角腰茧蜂亚科下的一个属。
同连角茧蜂(学名:Chremylus concinnus)是茧蜂科连角茧蜂属的动物。分布范围:中国台湾。
3.角腰茧蜂属
角腰茧蜂属(学名:Pambolus)是属于角腰茧蜂亚科下的一个属。
(1)尾角腰茧蜂
尾角腰茧蜂(学名:Phaenodus caudalis)是茧蜂科角腰茧蜂属昆虫。
①形态特征
雌:体长3.1—4.0mm。触角端部13—15节白色。
头:复眼纵径长为颊高的1.6—1.7倍,稍小于颜面宽。口窝宽度为口窝至复眼最短距离的1.5倍。幕骨陷间距略小于幕骨陷至复眼间距。触角很细,长为体长的1.2—1.3倍,31—41节。第1鞭节长为其端宽的3.0—3.3倍(偶尔3.5倍)。端前节长为其中宽的2.0倍。后头脊完整;上颊在复眼后方立即直线状收窄。颜面宽,向下延长,颚眼距长;唇基缘端缘凸起;复眼内缘腹方稍向外斜。
胸:中胸盾片中区前方具明显中纵脊,此脊向后通常消失。并胸腹节角突与后足第2跗节等长或更长。
足:第2跗节长几乎为基跗节的0.5倍,与端跗节等长。
腹:第1背板基部1/3两侧平行,后方明显增宽,端宽与长度等长。产卵管鞘长为第l背板1.4—1.8倍。产卵管向上弯曲。
雄:体长2.3—3.5mm。触角长为体长的2倍,稍鞭形,端半完全暗色,32—42节,端前节长其中宽的3.0—3.3倍。并胸腹节角突短。第2背板中央有明显刻皱。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台湾(雾社)。
(2)红头角腰茧蜂
红头角腰茧蜂(学名:Phaenodus ruficeps)是一种茧蜂科角腰茧蜂属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体长3.0—4.2mm。体浅红褐色,有时胸部和腹部(特别是并胸腹节和第1背板)暗色,其余几乎黑色。触角基部浅红褐色,其后暗色,端部1/3的5—11节白色,第3—6端节暗色。足黄色,其余苍白色。须白色。翅透明,翅痣浅暗色。
头:光滑,头顶、额和颜面密布颗粒状刻点,有时具皱,皱在头顶和额较密。头背面观宽为中长的2.0倍。上颊复眼后强度收窄;复眼横径为上颊长的2.0—2.4倍。单眼正三角形排列。POL为OD的1.0倍,ooL为POL的2.0倍。复眼稍椭圆形,凸出,纵径长为横径的1.2倍,为颊高的2倍,等于颜面宽,与颜面+唇基高度等长。颊高为上颚基宽的2倍。口窝横形,宽度为高度的2倍,与口窝至复眼最短距离相等。幕骨陷窝长为幕骨陷至复眼间距的1.3倍。后头脊下方消失,不与口后脊相连。触角细,丝形,为体长的1.7倍,33—40节;第1鞭节长为其端宽的4倍,长于为第2鞭节。端前节长为其中宽的3.0倍。
胸:长为高的1.5—1.6倍。前胸侧板皱密。中胸背板具细而密颗粒状刻点;中胸盾片中央前侧有明显的角度,无明显中脊;盾片后方盾纵沟会合处有深而短卵圆形凹陷;盾纵沟不深斜;小盾片前沟深,有明显3—5条深脊,斜,其长为小盾片长的0.5倍。中胸侧板光滑;基节前沟深,很斜;翅基下凹小,具刻纹。中胸腹板后横脊明显,在后足基节前方中断。并胸腹节中央陡然下斜;刺突与后足第2或第3跗节等长;并胸腹节大部分具密皱,基部光滑或微细颗粒状刻皱,分区明显,中脊短或很短,中区狭长,有纵皱。
翅:前翅与胸腹部之和等长;r脉发自翅痣中央,长为翅痣宽的0.67—0.91倍;3-SR脉长为r脉的1.5—2.3倍,为2-SR脉的0.56—0.67倍;SR1脉长为3-SR脉的1.5—1.8倍;CU-a脉在1-M脉外方,其距约为本身长度或0.5长。后翅1—M脉长为M+CU脉的1.7—2.0倍。
足:后足腿节密布颗粒状刻点。后足腿节长几乎为最宽处的3.5—3.8倍。后足第2跗节长几乎为基跗节的0.4倍,为端跗节长的1.2倍。
腹:腹长与头、胸部之和等长。腹部第1背板基部两侧近于平行,向后强度扩大;气门位于背板后方1/3处;背板后方宽为基部宽的2.5倍,为长度的1.1—1.3倍;背板有2条明显而向后收拢的脊,中央具微皱,侧方光滑,但副模完全具皱。腹部其余部分光滑,偶有第2背板中央具短皱。第2十3背板长为第2背板基宽的1.3倍;之间的缝不发达。产卵管鞘与第1背板等长,如较长,亦不多于1.5倍。产卵管直。
雄:体长1.6—3.2mm。复眼横径为上颊长的1.6—1.7倍。复眼纵径为颊高的1.6—1.7倍。幕骨陷间距比幕骨陷至复眼间距稍长或相等。触角23—43节,为体长的2倍,至端部明显变细,端前节长为其中宽的4倍。足更细。腹部第1背板与后方宽等长。头顶和额上的皱纹通常明显。并胸腹节基部有时具皱。腹部整个第1背板和第2背板基部及中央(有时全部)具明显刻皱,偶而第2背板光滑。腹部其余部分光滑。全体被白毛。触角端半暗色,头有时暗褐色。并胸腹节角突很短。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台湾(雾社)。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