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帝哥想说说毛泽东的外孙孔继宁的故事。


孔继宁


1962年10月27日,孔继宁出生在中南海,他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孙辈。孔继宁出生那天,毛泽东高兴地说:“我70岁官升一级。”“孔继宁”这个名字也是毛泽东亲自取的,意为“继承列宁的遗志”。

孔继宁小时候曾和毛泽东一起生活了6个月,尽管外公对他的疼爱有加,但这段短暂的相处并没有让他感受到童年的快乐,相反,他常常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感到不安。有一次,孔继宁因为想抓鱼缸里的鱼而大哭,母亲李敏想用糖哄他,但毛泽东却严肃地说:“莫要惯孩子。”这句话让孔继宁明白,外公对他的要求很高,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自在地成长。

孔继宁上学后,从不在学校里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同学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为人谦逊的学生。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孔继宁请假奔丧,老师和同学们才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外孙。


贺子珍和小时候的孔继宁


高中毕业后,孔继宁参军入伍,他先是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因工作成绩优秀,先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

1997年,孔继宁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身边无人照顾,便转业回到了北京。离开部队后,孔继宁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择,他没有选择进入政界或依靠家族的影响力谋取职位,而是决定进入商界,凭借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

起初孔继宁在商界的发展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甚至一度陷入困境。有一次,孔继宁参加一个商业活动,主办方希望他能利用毛泽东外孙的身份为活动增加影响力,他却当场拒绝了,并严肃地说:“我不会利用外公的名声谋取私利。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也让孔继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孔继宁和李敏


经过多年的拼搏,孔继宁终于在商界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继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抽的烟是最普通的‘中南海’,焦油含量8毫克,这种烟在北京市面售价仅4元左右一盒。”

2001年,孔继宁和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开始有计划地宣传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他帮助李敏策划并出版了多部书籍,如《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百年后的毛泽东》和《真实的毛泽东》等,这些书籍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国外读者更加了解毛泽东。

2010年,为了纪念外婆贺子珍诞辰100周年,孔继宁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贺子珍》。拍摄纪录片的第一步是收集资料,孔继宁却很快发现,关于贺子珍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都非常稀缺,甚至没有一秒钟的影像资料。因为贺子珍曾在苏联生活过10年,孔继宁决定前往莫斯科查找档案资料。


孔继宁(左)


孔继宁到莫斯科后,在俄罗斯社会历史政治档案馆发现了一份关于贺子珍的长达33页的档案资料,这份档案尘封了60多年,几乎没有任何查阅记录。档案里有贺子珍亲笔书写的个人简历,这份简历由任弼时修改审定后提交给共产国际,还有贺子珍的亲笔信和一张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贺子珍面容清瘦,眉目间散发着倔强和不屈,孔继宁看着照片中的外婆,泪目了……

通过档案和实地走访,孔继宁和摄制组逐渐还原了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2010年底,纪录片《贺子珍》终于制作完成,并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不仅还原了贺子珍的伟大一生,更展现了她作为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纪录片播出后,孔继宁感慨地说:“外婆留给世人的东西不多,作为外孙,有责任为她做点事。”

如今已经年过六旬的孔继宁依然在为宣传毛泽东思想而不懈努力,他曾说:“我的身份是一种负担,但更是责任。我不能辜负外公的期望,也不能辜负家族的荣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