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国产AI软件DeepSeek突然火出了圈。
网友们有用它来制定春节自驾游规划的、还有拿它来做投资顾问的;
甚至网友们还开发出了拿它来算命、制定1万块赚1000万的规划以及做“赛博闺蜜”等等奇葩玩法。
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我们想不到,似乎就没有它做不到的。
甚至就连我们的老本行做车评也是有模有样,锐评各大电车厂商也是写得非常幽默风趣。
因此在这个新年不少同行老师也都感到非常焦虑,担心自己就快由于AI技术的崛起被“优化”了。
于是,就有了本期的栏目。我们决定来一场“人机大战”,我们编辑部模拟出了多种的用车需求,其中也不乏一些“刁钻古怪”的,让DeepSeek根据要求来选择出最符合要求的车,看看它能否给出完美的答案。
规则很简单,我们开启了DeepSeek的“联网搜索”功能,让它“假装”自己是汽车业的业内人士,为小白们挑选出最合适的车型。
我们先来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热热身:
预算20万内,二胎家庭用车,要求大空间、六座或七座车型、动力强、用车成本低。
在这里,DeepSeek向我们推荐了比亚迪唐(参数丨图片)DM-i,它的总结是“比亚迪唐DM-i在空间、动力、用车成本和配置上表现全面,非常适合二胎家庭的需求。”
不过它所检索出的信息还是有一定的错误,就譬如在动力方面,2025款唐DM-i的实际综合最大功率为315kW,官方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5s;另外价格的区间也有一定错误。
尽管DeepSeek有实时检索网页的能力,但我们发现它会检索到一些数年之前的内容,导致其所给出的答案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比DeepSeek的选择,我个人则会更加推荐零跑的C16。
首先在价格上,零跑C16增程版15.58万元的起售价会相对更有优势。
动力方面,虽然零跑C16增程版的动力相比唐DM-i要更弱一些,但这款车也和唐一样提供了动力更强劲的纯电版本。
此外,零跑C16在智能化方面也有更大的优势,其全系都搭载了8295P的座舱芯片,高配车型还带有Orin X和激光雷达,支持高速NOA等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后排娱乐屏可供选装,对于带孩子的家庭来说也算是“哄娃”神器。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预算整车落地15万内,坐标上海,要求能进市区,本地毕业大学生第一辆车,要求用车成本尽可能低。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陷阱题,坐标上海,要求能进市区,就意味着这款车只能上非沪C、拥有“大牌”额度的车型。
在这里如果选择燃油车型,那么15万元的预算也就意味着当中有9.5万元都是牌照的成本,此时的购车预算就只剩下了5.5万元,可选的车十分有限。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其实也就相对有限了,基本就只能是那些10万级,在上海能够享受免费沪牌的纯电车型。
很显然,DeepSeek在这时就落入了我们的陷阱里面,回答的问题并不严谨,为我们推荐了并不能享受免费沪牌的比亚迪秦PLUS DM-i,而且其检索的价格也再次出现了错误。
如果一定要选秦PLUS的话,那么或许秦PLUS EV会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而我个人则是会更加推荐大众的ID.3。
大众ID.3在外观上更加年轻动感,更加适合年轻人;相对小巧的车身在上海市区的狭窄路段穿梭也相对灵活;另外后置后驱的布局加上德系在底盘调校上一贯的优势让这款车的驾控表现受到了不少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在去年升级到了“聪明款”后,车机的智能化也处于传统合资车中的“顶流”水准。
第三个问题我们把预算拉高到35万内,车主身份是年轻企业主,要求科技、舒适配置高、能提供“情绪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它居然跟我想一块去了,虽然还是出现了价格检索上的小错误,整体的回答也没有什么特别好反驳的地方。
最后再来个压轴的“极限挑战”:预算5万内搞定一辆有“键盘值”的“烂仔”二手车,要求包含买车、整备、简单改装全部费用,此外还要求省油、稳定可靠、维修保养价格低。
这个问题的“考点”就在于DeepSeek能否像人一样,理解“键盘值”、“烂仔”这样有点“梗”的词。
而DeepSeek所给出的答案也完全没有让我们失望。
它所推荐的本田飞度可以说是完美符合了大家对于“高键盘”、“烂仔”这两个词的刻板印象。
此外在预算分配上,我们也进行了核实,DeepSeek的确给出了相对合理的方案。
3-4万元确实能在二手车交易平台上淘到车况良好的自动挡车型;飞度常规保养价格在每次700元左右,如果没有特别多需要更换的易损件,那么整备费用2000-3000元也完全能够搞定。
最后的改装部分,剩下的预算也足够改上一套二手的绞牙避震和一套拆车的锻造轮毂。
如果硬是要再“找茬”的话,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可能就是DeepSeek遗漏了保险、过户、上牌等杂项费用。
总的来说,这场“人机大战”还是挺有意思的。DeepSeek虽然逻辑在线,选车思路也算清晰,但毕竟只是“纸上谈兵”,有时候会掉进信息滞后的坑,或者忽略一些购车细节。
而我们这些每天泡在车圈里的“老油条”,虽然没有AI那种秒查资料秒回复的速度,但在理解需求、结合实际经验方面,还是能更胜一筹。
不过AI的进步也确实让人惊叹,毕竟在这类聊天机器人诞生后的短短几年内,它就已经能给出这么有模有样的选车建议了。
如果未来技术还能够再升级,甚至能结合真实用户的购车经历以及实际试驾反馈,那还真有可能在某些场景下干翻我们这些“人工”车评人。
但话又说回来,买车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个主观选择,数据再多、分析再精准,肯定也替代不了大家亲自去4S店摸一摸、试一试的体验感。买车最终的决定权,肯定还是得掌握在各位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