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元1760年十月初六,在圆明园的绮春园中,一个小皇子诞生了。他就是后来的嘉庆帝永琰。其实,在皇子成群的乾隆家族中,这个小皇子根本不显眼,他出生的时候,乾隆皇帝已经有十四个皇子了。除此之外,永琰的母亲魏佳氏的身份也仅仅是一个贵人。那么,永琰是怎么抢到皇位的?

“奇怪”的“定律”:谁当太子谁就死

在乾隆刚刚登基的元年(公元1736年),他就迫不及待地封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准备让他未来继承大业。然而,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仅仅过了两年,即乾隆三年,永琏不幸去世了,死的时候不到10岁。



乾隆皇帝

乾隆哭完了以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立嫡子的决心,过了几年,他又立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永琮为皇太子。可惜的是,没过多久,永琮也死了,死的时候才2岁。

两个皇子的相继去世,让乾隆皇帝备受打击,他们的生母富察氏皇后,更是郁郁寡欢。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秋天,在伤心欲绝、哀莫大于心死的情况下,富察氏皇后在南巡的时候,不幸在济南染病,随后就驾鹤西去,死时年仅37岁。

从此之后,乾隆皇帝的心都碎了,他也基本上放弃了立嫡子的决心。然而,对于乾隆而言,这一系列的打击仅仅是一个开始。

当乾隆带着皇后的棺椁,痛哭流涕回到北京的时候,他一眼就看见了那些庶出的儿子们,结果越看越不顺眼,再加上此时皇后刚逝,对外用兵也接连惨败,以致乾隆怒火中烧,迁怒于庶出的皇长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吼道:“这一下子,你高兴了!”“朕的嫡子全都死了,这回轮到你了!”乾隆皇帝继续歇斯底里地大吼道。至此,群臣都听明白了,乾隆皇帝这是痛骂皇长子“幸灾乐祸、觊觎太子”之位。

乾隆越说越生气,越说越着急,最后歇斯底里、痛不欲生地大骂道:“与其留你这个祸害,未来杀弟弑父,不如现在就杀了你!”说完,乾隆就跟疯了一样,扑向自己身边的侍卫,意欲夺取侍卫腰间的佩刀。侍卫哪里敢放,他们一拥而上,死命地拦住皇帝,并掩护皇长子撤退;群臣也立刻起身,高声劝慰,现场声音震天,乱成一片。

经过这件事情,皇长子是既害怕又委屈,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最后急火攻心,一年后就去世了。据说,皇长子死的时候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儿臣没想过杀父皇,儿臣从来没想过要杀父皇……”

得知这一切后,乾隆心如刀割,泪如雨下。对于他而言,好好的两个嫡子,就因为自己的非分之想,全都夭折而去;现在,皇长子又因为自己怒后失言,被活活冤枉死了。

乾隆狠狠地大哭了一场,他封皇长子为定亲王,以亲王之礼安葬。随后,这个三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皇帝,毅然决然地宣布:以后谁再提立太子之事,就地正法,满门抄斩!



乾隆画像

更奇怪的是,在死了两个嫡子,冤枉死自己的皇长子后,乾隆想立皇三子。结果,这个念头刚一出来,皇三子就死了,死的时候年仅26岁;后来,乾隆又动起了想立皇五子的念头,结果,这个主意还未酝酿成形,皇五子也死了,死的时候年仅25岁……

永琰前面的两个无能对手

时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已经63岁了。这个垂暮的老者,他要是再不立太子,就来不及了!但是,立谁呢?要知道,在乾隆皇帝强大的“诅咒”下,整整十七个皇子,如今还活在人世间的儿子,只剩下六个人了。

而在这六个人中,除了年龄太小、过继给兄弟们的皇子,乾隆可供选择的皇子,也就仅仅三个人而已。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

永琰前面有两座大山,自己也不招父皇待见,他觉得一点机会也没有。但永琰之所以能够胜出,完全是造化弄人的结果,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不是自己太厉害,而是对手们太无能。



嘉庆皇帝

第一个无能的对手,是皇八子永璇。要知道,在储君的争夺战中,永璇拥有很大的优势。第一,他在幸存的兄弟中居长,年龄最大;第二,永璇不仅聪明绝顶,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可虽然优势明显,但永璇的缺点也同样惊人,此人一副“公子哥”的派头,天天不务正业。

有一次,北方大旱,就是不下雨。为了让老天爷下雨,国家就得举行仪式,准备老天爷爱吃的猪头、羊头,向上天“祈雨”。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祈雨,这些人面子小,当然求不来雨;紧接着,各级官员轮番上阵,但大家的面子也不够,老天还是不下雨;于是,皇帝的儿子们出场了;当然了,如果还求不到雨,只能皇帝自己赤膊上阵了。

永璇要是把这件事情办好了,既能够替父亲分忧,又能够替百姓祈福,更能够增加自己冲击太子位的砝码,可谓一举三得。但就是这样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被永璇搞砸了:他在祈雨时,见天空万里无云,没有下雨的意思,一时怒由心生,把祈雨祭文一扔,索性不祈了,随后扬长而去。

乾隆皇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其反应可想而知。为此,乾隆皇帝没少训斥永璇,后来也懒得管了,对这个儿子彻底死心了。

第二个无能的对手,就是皇十一子永瑆。如果说皇八子是一个纨绔子弟、公子哥的话,那么这位皇十一子永瑆,简直就是一个大文豪、大艺术家,更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但是这位“大艺术家”,尽干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按理来说,永瑆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喝。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永瑆却养成了一种抠门、吝啬的习惯。有一天,永瑆的家里死了一匹马,永瑆堵在门口哇哇地哭,死活不让别人把马拉出去埋了,他要吃了这匹马,好“弥补”自己的财产损失。且因为马肉不好吃,他又不得不吃,所以永瑆才哇哇地哭。

乾隆皇帝能将江山交给这个“疯子”般的儿子吗?这么一看,能够继承大统成为自己接班人的,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乾隆皇帝终于下了决心,立十五子永琰为太子,他写下了“秘密建储”的谕旨,派人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并且昭告天下。

乾隆选择永琰还有另外的原因

这年冬天,乾隆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在北京的天坛上,乾隆皇帝仰望苍天,他默默祈祷道:“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唯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请老天爷帮自己把把关,看看永琰是不是当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请保佑永琰,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不是,您就替我劈死他,我们好另立新贤。总之,祖宗的江山社稷、国家的命运至关重要,绝对不能交给一个“不行”的人!

在那个极其迷信的时代里,把这样恶毒的语言加在自己亲儿子身上,乾隆完全不顾及父子之情了。



嘉庆画像

事实上,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还有一条,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

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可以说,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想放权。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的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已经改了名字的颙琰(音yóng yǎn读“允演”),终于登基称帝。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地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

为了限制嘉庆,乾隆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的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