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印度裔群体正以令人瞩目的态势,在特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在硅谷,那可是全球科技行业的核心地带,印度裔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曾经,在硅谷,科技行业呈现出IC并重的局面,那里有中国裔和印度裔共同奋斗的身影。而如今,印度裔在这片科技领域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本大家都是技术骨干,在技术领域发光发热,可现在呀,印度裔不仅在技术层面表现出色,连管理层面也被他们全面“攻占”啦!
回顾十年前的数据,那时候就足以显示印度裔的强大实力。在硅谷的1/3工程师来自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是印度人。这还不算完,印度人创造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数量比英国人、华人和日本人创建的总和还要多。而现在的格局又有了新变化,像苹果、谷歌、微软这三大硅谷IT巨头的后两位CEO已经变成了印度裔。不仅如此,摩托罗拉、诺基亚、软银、Adobe等众多知名国际巨头的CEO也被印度人收入囊中。在整体商业领域,全美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印度裔就占了10位,英国裔9位,其他国家的加起来都没印度裔多。而咱们中国呢,中国香港华裔和中国台湾华裔各1位,中国大陆华裔却0人。从1999—2012年,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的6%,可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比从7%猛窜到15.5%。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理工学院(IIT)啦,那可是传说中难度超高的学府,45万人报考,最后只录取3%。乍一看,这和清华北大超高的高考录取率比,好像没难倒特别多的人。再看看教育资源的投入,IIT每个学生每年大约30万卢比,折合2.9万人民币,就算用最夸张算法,清华2017年教育经费拨款30亿元、科研拨款50亿元,全校3.6万学生,算下来总拨款平均一个学生22.2万,教育拨款也有8.3万元,比IIT高多了。可结果呢,“留美预备学堂”在美国却好像被印度理工全面碾压了,真是让人忍不住深思呀。
其实,印度理工的教育有着独特的一面。有个电影叫《三傻大闹宝莱坞》,从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窥探到一些印度理工教育的影子,那就是“穷折腾”,喜欢动手实践,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很强。
我在工作时,就在美国的《Make》这本书里看到了印度一位老师的故事。用廉价材料甚至是回收垃圾教孩子做科学玩具,2006年,有个印度小女生用铅笔悬浮的小玩具写科学报告,参加美国因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展获得第二名,之后被英国大学录取,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还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了。后来我还发现了那个老师的网站,简单的页面下藏着许多用廉价材料做的玩具,比如废自行车内胎做打气筒、吸管做水泵等各种神奇的玩意儿。那位老师还在TED演讲上展示这些,得到很多好评。
这“穷折腾”的精神可不简单,有个例子能很好地体现它的力量,就是斯坦福大学的Manu Prakash博士研发出的50美分显微镜Foldscope。非洲疟疾检测以前一直被昂贵的显微镜困扰,普拉卡什博士用折纸技术搞出了这个造价极低的显微镜,方便运输维护,在贫困地区防治疟疾作用巨大。而且它的用途可不止检测疟疾,在卢旺达,植物病理学家用它测香蕉真菌,在坦桑尼亚,孩子们用它测牛粪寄生虫。它还成了很多国家生物、科学课上学生能拥有的学习设备,让科学教育变得更有趣、更普及。
从古普塔的这些垃圾玩具到普拉卡什的显微镜,我们能看到这种深入核心的“穷折腾”精神在印度科技教育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培养出很多科技英才。
在职场方面,也有些让人揪心的事儿。我以前在麦肯锡北美办公室,发现600位合伙人里,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只有我一个(还算是半个),而印度裔的合伙人就有100个,他们好多都成了各个细分行业的大领导,大部分人本科是在印度读的。再看看北大清华这么多出国的“高端人才”,很多时候做的是低级码农。咱们讲全球领导力,在这方面和中国的人才相比,印度留学生确实领先不少。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当前的教育,却发现有些让人担忧的情况。
在一个普通的小学里,每天,数千名小学生早早地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课余时间,约80%都被用于完成书面作业。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各种知识,学生们则埋着头,认真地做着笔记。据调查显示,近9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费2小时以上用于完成家庭作业。
课后,他们又忙着参加各种辅导班。在一些城市的商业区,周末时段能观察到上千名学生在不同的辅导场所穿梭。在一间实验室里,学生们按照老师提前写好的步骤,机械地做着实验。虽然不少学校的实验室设备齐全,据某地区教育部门统计,部分学校的实验设备购置投入每年可达几十万元,但学生们的眼神中却缺少了一丝灵动和好奇。他们只是按照规定去操作,很少会主动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更不会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
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升学竞争的压力。据统计,在每年的升学考试报名中,超过70%的家长会为孩子报多个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好学校,他们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孩子们每天都在忙碌地奔波中度过,很少有时间去接触真正的生活,去动手做些什么。
看着印度理工式教育的成功,中国的教育该如何改变?中国教育现在培养了不少学术型人才,但在实践动手、创新创造方面还得加强。我们得让孩子们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穷折腾”精神,这样以后咱们国家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领导力的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