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了解弟弟妹妹关于拆房子的问题。 幼儿园供图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强调经验的整合和知识的迁移运用,并指向问题解决的高阶学习模式。在深度学习中,幼儿往往表现得积极主动,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同时能够以批判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注重反思。

  项目活动注重“生成”而非“预设”,更加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项目活动鼓励幼儿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参与探究和自我展示,并且其目标也会随着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深入而不断改变,呈现出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幼儿深度学习的良好载体。本文以大班项目活动“拆房记”为例,梳理了指向幼儿深度学习的项目活动实施策略。

  1 关注社会事件

  实现经验生长

  项目活动主题确立的前提是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其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大班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提高,迎来了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对身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也喜欢有挑战的学习内容。

  在项目活动“拆房记”中,当大班幼儿在三楼平台上进行户外游戏时,看到一墙之隔的对面楼房处突然升起大量烟尘,便立马聚集起来,有的趴到栏杆上,有的跳了起来,有的询问教师,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教师立刻加入幼儿的观察队伍中,引导幼儿寻找更有利的地理位置,比如爬到更高的滑滑梯上稳稳地观察,并根据已有经验大胆地猜测事件的可能性。幼儿纷纷猜测,可能是着火了,可能是风暴要来了,可能是雾霾太大了等,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教师引导幼儿采访靠近这栋楼的人员,如小班弟弟妹妹与老师,来进一步了解事件真实的情况,得知原来是幼儿园旁的楼房正在拆迁,也因此又收获了小(2)班弟弟妹妹对于拆房子问题的请教。教师在幼儿的反应和表现中感受到,幼儿对拆房子这个社会事件有着巨大兴趣,且自身对事件的困惑与弟弟妹妹的问题恰好重合,构成了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解答好弟弟妹妹的问题,既能解决幼儿自身的困惑,也能激发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这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于是,在对内容进行价值研判后,教师决定将这个幼儿充满内在探究动力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幼儿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推动幼儿在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对于幼儿的深度学习来说,自我经验的建构尤其重要。教师引导幼儿在项目活动中,通过实践与对话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集合。例如,幼儿通过亲子合作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到图书馆查阅书籍、采访专业人员等多种方式,获取了研究资料。于是,我们开展了面向本班幼儿的交流活动:我的拆房子问题研究报告。对收集到的各种“答案”进行分享后,幼儿发现个人调查到的往往只是问题的部分答案,将小组成员的结论汇总起来才能获得更完整的信息与认识。

  像这样分组研究、分享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往往能让幼儿的认识从知识的获得提升到对探究行为的总结和对活动的深入思考上。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学会了如何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每个幼儿都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这种经验的累积,不仅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他们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会了如何探索、发现和创造。

  2 巧用人际关系

  延长探究链条

  相较于物理环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产生的羁绊对于项目活动的持续推进也更加有利。经验分享是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促进幼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验证、强化和迁移。因此在项目活动“拆房记”中,教师进一步利用“大带小”的人际关系,顺应并抓住幼儿解答问题的需要和挫折经历,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在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增强主体性。

  在班级个人调查汇报后,幼儿梳理了现有的成果,又做了一些简单的准备,如请老师优化PPT、和弟弟妹妹预约讲解的时间,给弟弟妹妹进行问题解答等。但第一次的“答疑解惑”弟弟妹妹没有听懂,讲过的内容一直被反复询问。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这么卖力地讲还会让人听不懂?在集体的复盘回顾后,幼儿剖析出讲得太快了、表达太“专业”了等问题,同时捕捉到动图更能吸引低年龄幼儿的注意这样一些有趣的小策略。幼儿迅速做出调整:改进讲解的技巧,长句变短句,放缓语速,配合图片进行表述;丰富讲解的形式,如视频解说、现场演示、加入互动提问;赠送给弟弟妹妹自制项目小书、海报等,便于弟弟妹妹加深理解。第二次答疑解惑时,弟弟妹妹终于听懂了。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尝试将所学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讲解给他人,这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还要透过语言对知识进一步梳理建构,更需要透过个体思维,从对方的特点出发,将内容转化为让其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这既强化了转教者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也极大地挖掘了幼儿的潜能。正如这次曲折的转教过程,幼儿在不断的感知和思考中,明白了自己和弟弟妹妹年龄特点的差异性,知道了不同的人对事件的认识能力不同,要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做相应的准备,把问题想细致全面一些。在建立了这样的认知后,幼儿自主发起了面向同年龄段大班幼儿的第三次答疑解惑,延长了探究链条,并将获得的经验重新审视运用,再次获得了介绍的成功。

  3 参与互动评价

  深化情感体验

  评价是了解幼儿经验的窗口。项目活动强调评价的多维度,除了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等班级内部评价外,也需要教师、家长的外部评价来进一步深化幼儿的体验,提高其深度学习的实效。

  在“拆房记”项目活动中,一方面,教师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在内部评价中发现生长点。当房子拆完后,幼儿观察着空空的工地又开启了关于其用途的畅想。基于已有经验,幼儿分组合作产出了以“幼儿园阳光运动场”“公共综合性游乐场”“公共体育馆”“公共停车场”为主题的4张空地规划图黑白初稿。教师创设了“拆房记”主题墙饰,设计小组介绍了设计的内容、原因、目的等,教师鼓励幼儿利用空余时间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份设计图,就“最喜欢的部分及原因”和“有什么疑问或建议”进行同伴互评,并记录在班级墙面环境上。在与班级环境的互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自己的作品展示,思考个人的进步与不足;同时,在欣赏同伴的作品时,学会用赞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人的优点,用客观的态度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互动评价机制,不仅促进了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与鼓励中收获情感的成长。

  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幼儿向社会拓展,在外界帮助下优化成果。成人和大数据的评价也是参考的重要标准。幼儿邀请了班上某幼儿从事设计工作的爸爸,教师引入信息化时代的新产物——AI对话,共同对规划图设计意图与周围环境的匹配度、实用性和绘制的科学性等提出建议。幼儿召开小组圆桌会议,进行了规划图的优化。最终产出的空地规划图除可行性提升以外,内容更是折射出幼儿想为更多身边人服务的意识,幼儿的视野更加开阔,作为小公民的社会意识也得到增强。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9日 第02版

作者:徐薏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