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让全国电影院忙成牛了。”据《看天下》杂志报道,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高开疯走”,全国多个影院生意火爆,就连平时一些主要用来开会、办晚会演出的地方会堂,都开始大屏幕一拉放起了《哪吒2》。


今年春节档,《哪吒2》在票房和口碑方面一路领先,上映第9天即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2月7日21时,《哪吒2》票房冲上67.92亿元,超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多家票房统计平台预测,《哪吒2》的最终票房可能超过100亿元。

这部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电影,何以戳中如此多观众的心?

首先对观众带来冲击的,是精良的制作效果和血肉丰满的形象塑造。而这背后,是创作团队“细节控”般的坚持。据极目新闻报道,《哪吒2》集结了“整个龙族最坚硬的龙鳞”,呈现出一千九百多个特效镜头、一万多个特效元素。在两军交战的“名场面”中,天兵天将和妖族的数量达到2亿,为呈现“千军万马”的震撼效果,工作人员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死磕”,“不落下任何一个虾兵蟹将”。在片中一个倚重特效的场景里,成千上万的妖族被困在海底炼狱,每个人身上都缠一条锁链,交战时锁链随之甩动,不仅要乱中有序,还要具有摇曳的美感。为解决质感、质量、穿帮的问题,特效人员从开始制作到最终通过,用时就达一年。导演饺子(本名杨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制作“没有捷径只有死磕”。

对此,“红星评论”发表的《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哪吒2>胜在“我想试试”》一文表示:这种近乎“固执”的创作态度,在追求短平快的影视行业中显得尤为珍贵。对细节的苛求,让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工业技术的突破与艺术审美的创新,最终转化为银幕上令人惊叹的完成度。作者还指出:“观众从未远离电影,他们远离的只是不值得走进影院的平庸之作。当影片中哪吒冲破天元鼎、万千妖族如洪流般席卷银幕时,影厅内的震撼体验与手机小屏的观看有着云泥之别。这种视听层面的‘不可压缩性’,恰恰是影院存续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视听震撼和技术狂飙,这部电影的成功,还在于对哪吒这一传统文化IP价值内核的现代化阐释。澎湃新闻评论文章《<黑神话:悟空><哪吒2>何以先后出圈》中表示:不管是《黑神话:悟空》还是《哪吒2》,都是“借由中国人熟知的传统文化IP,精耕细作,重新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最终打造出令人惊艳的文化产品。”

在传统文化IP中,哪吒是一个具有较强可塑造性的经典形象。“浙江宣传”在评论《哪吒为何惹人爱》中分析:哪吒这个形象的兼容性很强,“从可望不可及的天神,到人人可亲的吒儿,从宋元话本到电视电影再到IMAX巨幕,哪吒每一次的‘重生’,都是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同时也更新着时代的审美阈值,一直在与时代同频中创新着。哪吒这一文化形象历久弥新的背后,是文化不断被当代化的过程。”

电影所呈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愿苍生俱饱暖”等价值底色和叙事逻辑,探讨的“我是谁”“何为命运”等命题,也与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相契合,让观众在荧幕前不由自主地产生情感和精神共鸣。

对于横空出世的《哪吒2》带来的诸多惊喜,澎湃新闻发表的社论在标题中直抒胸臆——《市场需要更多“哪吒”站出来》。作者指出:《哪吒2》的爆火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观众并没有消失,市场也没有抛弃电影,带着诚意、潜心制作的电影,依然会被观众看见,被市场认可,也自然会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中国电影更需要的还是持续输出能力,即不断地推出有市场号召力的大作,能够稳定地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整体上托举市场复苏。

随着《哪吒2》的幕后故事被更多发掘出来,导演饺子的个人经历也受到瞩目。2月1日,话题#哪吒导演回应啃老三年#登上热搜第一。据悉,导演饺子毕业于名牌大学药学专业,但从大三起,他就开始自学三维动画,并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去。转行三维动画时,饺子曾花费三年多时间,一心待在家中打磨自己的动画短片。最终,他交出的作品《打,打个大西瓜》一炮而红,斩获国内外30多个专业奖项。一时间,有关“啃老”的话题也引发热议。

对此,学者熊丙奇在新京报发表评论指出:严格说来,饺子这三年并不是在“啃老”,而是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学习三维动画,搞创业。对于“慢就业”等不符合标准“社会时钟”的人生选择,家庭和社会应该多一些包容,“让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以及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这会拓宽每个个体的成才选择,也有利于促进各行各业涌现创新拔尖人才”。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