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哀歌
在闪耀的地中海背后,却是一片暗淡的景象:环境恶化、道德沦丧、政治腐败。在这些建筑和道德界限模糊的戏剧性景观中,财富与欺骗、美丽与死亡似乎有着内在的联系。
特朗普谈到将加沙变成“中东的里维埃拉”时,他借鉴了美国帝国神话的深厚底蕴。
作者:乔尔·M·阿比·拉希德
阿K
贝鲁特有一条著名的滨海长廊,名为Corniche,沿着贝鲁特美国大学的边缘延伸。该词源自法语 “corniche”,意为“山崖”,通常指沿着海岸或陡峭山壁修建的蜿蜒道路,以其壮丽的景色闻名。
Corniche这一概念通常与法国里维埃拉(蔚蓝海岸,French Riviera)密切相关,那里有三条著名的沿海道路——La Grande Corniche、La Moyenne Corniche和La Basse Corniche,分别连接尼斯(Nice)、摩纳哥(Monaco)和芒通(Menton)。在许多地中海沿岸地区,任何沿悬崖或山坡蜿蜒而行的滨海道路都被称为corniche。例如,开罗的“尼罗河滨海路”(Corniche El Nile)沿尼罗河延展,而在黎巴嫩,贝鲁特的 Corniche 亦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海滨长廊,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散步的理想之地。
然而,在闪耀的地中海背后,却是一片暗淡的景象:环境恶化、道德沦丧、政治腐败。在这些建筑和道德界限模糊的戏剧性景观中,财富与欺骗、美丽与死亡似乎有着内在的联系。
特朗普谈到将加沙变成“中东的里维埃拉”时,他借鉴了美国帝国神话的深厚底蕴。
里维埃拉长期以来对美国人的想象力产生着独特的影响。它不仅被视为逃离现实的幻想之地,更是旧世界魅力与现代享乐主义交汇的象征。从高斯的《外国人的旅馆》在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中出现,到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描绘欧洲侨民的生活,再到希区柯克的《捉贼记》以戛纳和尼斯为重要背景,里维埃拉在众多美国作品中被塑造成一个放纵、重塑自我、道德界限模糊的世界。
正因如此,当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本周早些时候谈及将加沙——一个长期以来被称为“露天监狱”的地区,如今满目疮痍、化为废墟——改造成“中东里维埃拉”时,他实际上是在借助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幻想。这种幻想不仅延续了美国历史上对土地和资源的掠夺逻辑——从建立在原住民墓地之上的国家,到后来的印第安人保留地赌场经济——还反映出当今超资本主义愈发赤裸的现实。
本质上,这是对如何将一个经历过惨烈破坏的地区重新塑造成“天堂”的思考。而实现这一设想的路径无非两种:要么通过战争罪行——特朗普曾暗示应将210万加沙居民驱逐至埃及和约旦,这正是种族清洗的典型定义;要么承担责任,重建因美国制造的炸弹而化为废墟的土地,使深陷苦难与破坏的加沙人民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计。
当然,特朗普或内塔尼亚胡的想法与后者截然不同。这将危及他们在这个建立在牺牲者尸体和废墟上的荒谬房地产项目上的愿景。
特朗普的声明引人注目的是它如何清晰地揭示了我们当前的困境。你可以看到过去在当下展开,反之亦然:这项提案是帝国在历史上表现以及剥削性地主如何处置穷人的典范。驱逐和重建。灭绝和定居。
离我的公寓不远是里维埃拉,这是贝鲁特滨海大道上巴黎大道上一家神话般的酒店。它建于1956年,当时正值黎巴嫩的黄金时代,黎巴嫩被称为“中东的瑞士”。与瑞士一样,黎巴嫩也成为了银行保密、旅游和政治中立的中心——直到1975年因对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中立立场问题爆发内战。
自那以后,中东的瑞士就变成了荒地——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片荒芜。荒芜,就像成堆的无人清理的垃圾,是残缺、有毒且功能失调的治理体系的副产品。
浪费,指的是浪费了建设民主、进步、包容和多元国家的机会。
浪费,指的是一个国家在衰败,人民因贪婪腐败的统治阶级所导致的空前经济、银行和金融崩溃而陷入贫困。
浪费,指的是贝鲁特港口爆炸,这是有罪不罚和道德沦丧的终极表现。
浪费,就像无止境的流血和破坏,看不到尽头——据世界银行估计,最近与以色列的战争已经花费了85亿美元,并使新一代黎巴嫩人遭受创伤和流离失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里维埃拉”因此成为失落的一代和破灭的愿望的象征,一个傲慢和商业贪婪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国家悲剧的地方。
特朗普用自己期望加沙海岸线上“居民被清洗”的愿景震惊了世界,他不仅对正义、历史和人类尊严表现出彻底的漠视,还暗示了更重要的东西——这取决于人们对地缘政治的立场,要么令人震惊,要么令人欣慰:美国在“美国优先”民族主义者的掌控下同时退缩到孤立主义,并扩张到异域和战略前哨。这实际上是“美国和平”的衰落:一个曾被设想为民主、稳定与和平在全球传播的时代。
在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布雷特·斯蒂芬斯(Bret Stephens)哀叹这种衰落,认为它丧失了一个自由、体面和仁慈的美国形象——一个将自己视为正义之师的国家。他警告说,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削弱了美国的公信力,因为其将信心寄托在武力上,而不是联盟、信任和道德领导力上。实际上,美国从未停止过侵略、干涉、恐吓敌友,以及为私利扩张势力。美国乐于在方便时大谈人权,但其真正动机始终是战略和经济主导地位。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策(George Ritzer)曾写道:“社会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是指消费主义的逻辑成为社会控制的全面形式。现在,“世界的里维埃拉化”(Rivierization of the world)似乎将取代它。
新政府的福音派人士可能会留意圣经中关于这种行为的描述:“祸哉,那以流血建城,以不义立邑的人!”
作者
乔尔·M·阿比·拉切德是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副教授,著有《阿斯富里耶:中东疯狂、现代性和战争史》。
文章信源
波士顿评论
我们是谁
我们的世界不止有一种声音 | 独立·多元·深度
日新说深耕国际议题,秉持普世价值与人文精神,致力于多元视角讲述与思考我们的世界。
欢迎关注我们的腾讯新闻、视频号、微博:日新说Copernicium
每日更新,敬请期待,若想投稿或加入读者社群请添加小编微信:tototo0311。
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观点不合,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