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428

阅读预计9分钟

编译|章钰珏

编译审核|王泽媛

本期编辑|郭好嘉

本期审核|范家菀


根据国际组织乐施会(Oxfam International)发布的年度全球不平等报告,英国在1765年至1900年间通过殖民统治从印度掠夺了64.82万亿美元,其中33.8万亿美元流向了英国最富有的10%人群,这笔财富足以用50英镑纸币覆盖伦敦地面近四次。该报告每年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召开首日发布。

乐施会的这份题为《掠夺者而非创造者》(Takers, not Makers)的报告在2025年1月20日全球领袖齐聚达沃斯年会前数小时公布。报告援引多项研究,声称现代跨国公司本质上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历史殖民时期奠定的不平等遗产与掠夺机制,仍深刻塑造着当代社会。”该报告表示。“这塑造了一个极度不平等的世界,一个因种族主义而四分五裂的世界,一个持续从‘全球南方’榨取财富以惠及‘全球北方’最富裕人群的世界。”

报告基于多项研究计算出在1765年至1900年间,仅英国最富有的10%的人群便从印度榨取了33.8万亿美元(按现值计算)。报告称,“这笔财富以50英镑纸币足以覆盖伦敦近四倍的面积。”

报告进一步指出,英国今日的许多富裕家族的财富可追溯至奴隶贸易与殖民统治,尤其是废除奴隶制度后富裕奴隶主获得的赔偿金。

乐施会强调,现代跨国公司起源于殖民体系,该模式由东印度公司等企业开创,这些公司自成一体凌驾于法律之上,对诸多殖民罪行负有责任。

如今,许多跨国公司占据垄断或准垄断地位,继续为主要位于“全球北方”的富裕股东剥削“全球南方”劳动者,尤其是女性劳动者。

报告称,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加工行业已成为现代殖民体系的代表,继续实现从“全球南方”向“全球北方”的财富转移。这些供应链中的工人普遍面临恶劣的工作环境、缺乏集体谈判权、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数据显示,“全球南方”的工资水平比“全球北方”同等技能水平的工资低87%至95%。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着全球供应链,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剥削获取巨额利润,同时通过经济手段维持依附、剥削、控制体系。

乐施会报告指出,在1765年至1900年间,除了最富有的阶层,殖民统治的主要受益者还包括新兴中产阶级。最富有的10%的人群占据了这笔财富的52%,而新兴中产阶级则获得了32%的财富。

1750年,印度次大陆占全球工业产出比重约为25%,但到1900年,这一比例已骤降至2%。这一剧烈衰退归因于英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针对亚洲纺织品的限制措施,系统性地削弱了印度的工业发展潜力。讽刺的是,全球战争短暂缓解了印度在工业发展方面受到的压制。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期间殖民贸易模式的受阻,反而促进了殖民地的工业发展。报告指出,战时英国进口减少的地区,工业就业增长显著,而该模式在当代仍然可见。

乐施会强调,殖民扩张往往由私营跨国公司主导,这些公司通常享有垄断地位,并通过海外扩张攫取巨额利润。

由富裕股东提供资金的跨国公司正是殖民时代的产物,许多公司甚至拥有私有军队,以武力镇压反抗。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军队规模曾高达26万人,是当时英国本土和平时期军队规模的两倍。

他们通过土地掠夺、暴力镇压,以及兼并和收购推动全球化,同时促成了全球首个金融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在伦敦的金融市场,为这些殖民巨头提供了资本支持。

19世纪30年代至1920年,370万的印度人、中国人、非洲人、日本人、美拉尼西亚人及其他群体,被强制运往殖民地种植园、矿山,或作为契约劳工修建基础设施。

报告还指出,1875年,印度收入最高的群体主要为英国军官和殖民行政官员。而到1940年,高收入群体变为商人、银行家和实业家。印度独立后,“全球南方”许多国家的财富和政治权力仍然集中于最富有的群体,社会仍充满巨大不平等。乐施会则将殖民主义的持续影响比作“毒树之果”。印度仅有0.14%的本土语言被用于学校教学,0.35%的语言被正式教授。

乐施会认为,殖民遗产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剥削,还涉及语言、种姓、宗教、性别等多个社会维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化的印度种姓制度,使其结构更加僵化,并利用种姓划分实施统治策略。

此外,报告称英国曾是全球“殖民毒贩”。

在世界应对因企业贪婪导致的阿片类药物危机等遗留问题时,必须牢记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曾利用鸦片贸易来巩固其殖民统治。

因此,鸦片在印度东部大规模生产。英国在1757年垄断印度东部的鸦片生产(1873年转交英王室),并将其大量出口至中国,最终引发鸦片战争。

19世纪中叶,鸦片占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继盐税和土地税之后英属印度的第三大收入来源。

报告指出,鸦片种植区的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医疗与教育资源匮乏,警察数量反而更多。直到今天,这些地区的识字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仍显著低于周边地区。

乐施会指出,“全球南方”国家长期遭受“生物盗窃”(biopiracy),即跨国企业未经授权攫取当地生物资源并用于商业开发。

例如,美国跨国公司WR格雷斯(WR Grace)在1994年申请了印度苦楝树种子的专利,并将其用于抗真菌喷雾Neemex。事实上,印度农民使用苦楝提取物已有2000多年历史。经过10年法律诉讼,该专利最终被欧洲专利局撤销。

乐施会还批评,“全球北方”国家的工业化与化石燃料开采始于殖民时代并延续至今,将全球推向气候崩溃边缘。

此外,殖民大国在划分奥斯曼帝国和印度版图时,制造了长久的地缘冲突。

乐施会援引研究称,1891年至1920年间在英国统治下,印度发生了5900万例死亡。二战期间英国政府对印度粮食进口的限制导致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最终造成约300万人死亡,而该决策深受种族主义思维驱动。报告指出,殖民时期印度频繁经历饥荒,使其人口在新陈代谢方面发生适应性变化,这可能导致印度当今较高的肥胖率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

当今各国即使在某些全球机构中在形式上享有平等地位,“全球北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乐施会指称,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历史上未能有效照顾“全球南方”的利益,这一缺陷不仅有利于“全球北方”国家,也惠及位于“全球北方”的跨国企业。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南非和印度在WTO提出全面豁免对疫苗、治疗药物及其他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限制的提案尽管获得了100多个国家的支持,最终仍遭到富裕国家的反对。

此外,世界银行及多个欧洲发展金融机构正与“全球北方”的私人资本和投资基金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公共服务的私有化和金融化。

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曾为印度城市中心的高端私立医院提供融资,而在印度,37%的居民因在私立医院就医而面临巨额医疗支出,同时人权侵害现象普遍存在。关于军事力量在维护殖民不平等中的作用,乐施会指出,在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期间,军事开支占总支出的近75%,而公共工程的平均支出仅为3%。此外,殖民当局未能修复灌溉系统,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加剧了饥荒和干旱。乐施会补充道,这种暴力镇压的模式持续到现代。

本文编译自《经济时报》2025年1月20日文章,原文标题为 UK extracted $64.82 trillion from India during colonial rule. Richest 10% got most of the cash ,原文链接: https://m.economictimes.com/news/india/uk-extracted-64-82-trillion-from-india-during-colonial-rule-richest-10-got-most-of-the-cash/amp_articleshow/117394631.cms

本期编辑:郭好嘉

本期审核:范家菀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