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山河铭记:魂归星辰,光耀千秋。
2月6日20:30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在武汉病逝,享年99岁。
至此,四位核潜艇研究的总师都已经作古,但在惊涛骇浪里尽是他们的贡献和付出。
潜艇总师
回顾黄旭华老师的一生,正如他付出一辈子心血的地方——深海中的潜艇一般。
无声无息,但是有磅礴的力量。
1958年,黄旭华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被秘密召进京,自那时起,他便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于自己的事业之中。
三十年的时间,一直投身在“国之重器”的研发工作中,近乎“人间蒸发”。
和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们一起,白手起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困境。
第一代核潜艇的几位总师们,共同攻破了整整七个关键技术,才造出一艘又一艘的深海蛟龙。
1970年,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
1984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091型潜艇”交接,这就是黄旭华院士最大的功勋章。
1988年,黄旭华院士一“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话语中,亲自上潜艇坐镇。
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试验的先例,或许这就是“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精气神。
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只是七尺之躯,每每许国就再难许家。
黄旭华院士参与的是国家级的保密项目,不仅要隐姓埋名,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联系。
1988 年,已至 64 岁高龄的黄旭华,在完成了核潜艇深潜任务之后,才终于踏上了归乡的路途。
或许黄老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又有对亲人的无尽愧疚。
少时走出家乡,如今归来已经是两鬓斑白。
时隔多年,物是人非,或许就只有“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心酸。
黄老34岁入列核潜艇项目时,其母亲已经63岁了,再见面已是30年后,老夫人已93岁高龄。
而黄老父亲没有等到儿子归来,离世之时,最后一面也不能得。
也正是因此,黄旭华被母亲恨了几十年。
第一次看到他采访中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时那深深的遗憾和眼中的泪光,心中一痛,无以言表。
当他终于回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见到了自己同样年迈、满脸沧桑的母亲时,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凝固。
老母亲颤抖着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这个阔别 30 年之久的儿子,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泣不成声。
过往的一切就都散为云烟。
最终黄老跟随着自己的亲人,才见到了父亲的坟茔,但是也只剩下浓浓的遗憾。
黄旭华院士是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
面对黄老的离世可以称得上举国悲痛。
黄老的故乡——武汉准备灵堂,有网友在网络上曝光了几张黄老灵堂布置的图片。
灵堂庄重的简单,最引入瞩目的莫过于遗照前面一片绚丽的花海。
相关部门极具新意地将这片花海布置成核潜艇的模样。宛如一艘艘核潜艇在蓝色的浪花中翻涌。
它不仅对黄旭华院士功绩的崇高致敬,更是将其一生的奉献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遗照也是特别挑选了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照片,挂在灵堂的正中央位置。
我们仍旧记得黄旭华的爽朗和自强。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国士无双,伏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