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家乡过春节,感觉有几点不同的变化。家乡是一座工业小城,居民主要是大型企业的职工,至少占80%以上,原住民的比例比较低,只有20%左右,企业文化与当地民俗很难融合在一起。

春节聚会,亲戚朋友、同学老乡凑在一块,永恒的聊天主题依然是收入对比、养老待遇对比。老同学大多数都退休了,同学聚会上,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养老金。

当年的班花梅子从公务岗位退休,退休金有6000多,比很多还在职的同学工资好高,自然而然就有点炫耀的意味。梅子6000多元的退休金,着实让一些退休同学羡慕嫉妒。大多数同学毕业后进入当地国企,后来这些国企发展得都不好,有些还破产重组了,企业员工的退休金普遍比较低,一般都在三四千元。

我毕业后闯荡大城市,后来进入央企工作,混了一个中层管理人员,年薪几十万,退休后养老金能拿到12000元,看见班花梅子的炫耀,本想压她一头,后来一想,何必惹人生气呢?我改口说,我的养老金只有3000元,梅子的脸色明显闪现一丝傲慢和骄傲,我低头喝茶,心若止水。

晚上,她给我发微信问我为什么撒谎?我回了一句,这不是维护你的面子让你开心嘛!她非要约我见面,我婉拒了,人到中年万事休,内心早也不起波澜。

其实,我知道在这种以大型国企为主的小城,在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着这几个撕裂的现象:

第一,国企职工与公务人员的反差,以前人们以进国企为荣,那时企业职工收入高、福利好,现在以考公为荣,公务事业编的待遇已经反超企业编,让不少企业职工有怨气。这片土地的繁荣,基本上是企业职工拼死拼活创造的,如今的公务事业编待遇反差一线职工,让很多老职工意难平。

第二,在职与退休的反差与倒挂。企业一线职工的工资大约在五千左右,但是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普遍比较高,国企干部养老金月入过万的不少,工龄长的普通工人也有七八千,现在大学毕业回企业当普通职工的月薪也就五六千元,导致年轻人多少有些抱怨。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老职工都盼着退休,上班每月挣五千,退休了反而拿八千。

春节期间,人到中年的老同事越热衷聊的就是希望早点办退休。调到外省工作的人,有本事的都想退回家乡,因为家乡的养老金水平比较高,当然了,其中有一个原因,特大型国企有自己的一块转移支付补贴,所以,退休标准比较高。

第三,企业与编制退休的反差。

这家特大型国企有一段“移交办社会职能”的变革历史,比如,企业学校移交给地方之后,企业老师变成了事业编,退休后的养老待遇远远高于企业职工,有些当年不愿意移交地方的职工就后悔了。

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移交给地方的退休后拿万八千的退休金,留在企业的拿五六千养老金,后悔得直拍大腿。其实,跟当地的小企业相比,大企业退休待遇又远高于小企业尤其是私企民企的退休待遇,在这个小城市,存在着这几种人群,每天比来比去的,感叹命运的无常。

第四,大型企业内部多次重组,导致同一群体的巨大落差。

在这座小城里,原来主要有一家企业,高峰时有几万人,经过多轮次的改革,移交的移交,剥离的剥离,改制的改制,垂直的垂直,重组的重组,已经变成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平级单位。

结果呢,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待遇开始逐步分化,这些年更是拉开了差距,涝的涝死,旱的旱死。这十几个群体,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原来都是同事,互相之间的攀比就成了见面必唠的主题。

从这次春节前的年终奖对比就能看出群体之间撕裂程度,有的单位发十万,有的单位发几千,有的单位还降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洋洋得意的,有捶足顿胸的,成了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

PS:越是小地方,越喜欢对比,比来比去,归根到底就是比收入比待遇比谁占了红利的光,本来就是同一个水平的人,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分化,有的人先苦后甜,享受了时代变革的长远红利,有的人先甜后苦,吃到了时代变革的利益损失。所以,我们都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粒沙尘,随波逐流,起起伏伏,跟自己的努力无关,时也命也,都是天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