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吃点好的,《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与大家见面了。
熟悉的音乐响起来,吱吱燃烧的炉火,呼呼冒出的热气,一双又一双正在洗菜、切菜、炒菜的手出现在屏幕上,出现在春节期间的家家户户里,伴随着家人们的闲话家常,屏幕内外,共享这一桌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这次带领大家探寻与当下中国人食物关联最为密切的七个时空场景,调动了大众有关舌尖五味的集体记忆。
年初六开播至今,节目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中国美食热潮。刚刚播完的《风物》这一期,让观众看到了小城特质如何造就最地道的中国味道。
“舌尖4”处处都在指向人们心目中“最难忘的一顿饭”,一日三餐,食物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饱腹,它更是生活艺术的载体,买菜煮饭、吃饭洗碗是在过日子、也是在见众生。
从双手出发
“无论何时,亲手制作都是中国人最高的餐桌礼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就呈现了人们如何从一双双手出发,把中国美食推而广之。
滩涂上,一双沾满泥巴的手挥出钓杆,精准钩起一只只小小的红钳蟹,这份百发百中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甩杆练习。
厨房里,一双刚洗过的手拿着菜刀在腰子上细细“描出腰花”,撒上盐和辣椒腌制拌匀下锅,10秒之后爆炒腰花出锅。
炉火中,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捏起一个个面饼迅速贴在烤炉壁上,日复一日在高温烤炉里进出的双手和上臂都是炉火留下的红印,这是“无他,唯手熟尔”的最佳诠释。
“舌尖4”里展示的一双双巧手,是制作美食的关键。
农民春耕秋收,在田间地头用双手插秧播种、收割果实;厨师烈火烹油,在灶台火塘上用双手择菜切鱼、颠勺翻炒。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双手的技艺与绝活,从这双手出发,老师傅带小徒弟的代代相传,资深大厨拿着刀具在生鱼片上游走雕花,这些做饭手艺经过不断练习实践,逐渐变成肌肉记忆,每双手上、每道食物里也都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记忆。
一双双小麦色的手,还出现在高山、在深林、在海上,中国人的许多美食奇迹,往往出现在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四时流转变幻之中。
比如,利用天然环境保存食物或改变食物风味,劳动人民深谙此道。
- 太行山深处,当地的柿子经过冬日霜降的洗礼,成为了最好的天然果酱。
- 湘北小山村里,红霉菌豆腐渣在粗壮脉纹孢菌的作用下,拥有了午餐肉般的口感。
- 地处沿海的广东人喜好煲汤,他们打捞上来的各种海鲜,其中一部分会被铺晒、晾干水分,形成海鲜干货,比如鱼干、瑶柱、花胶,煲汤时,晒干的花胶在水里泡发后,重新变得柔软Q弹,鲜美滋补、营养丰富。
风干、发酵、烟熏、日晒,菜品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反映了各地人民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承,让食物与微生物共舞,在时间和温度的指引下脱胎换骨焕发新生,这种阴阳调和的方式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舌尖4”由近及远,用镜头记住这份方寸之间容纳天地的生存智慧,这份智慧从双手和民间出发,走向四面八方、世界各地。
以远行链接世界
“舌尖4”里,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明起源的小麦被制作成各色面食,烧饼、面条、蜂蜜麻糖;太行山的花椒,做成鲜香的花椒肉、花椒籽榨油,滋养了一代代人;辽宁盘锦有一种神奇的植物盐地碱蓬,是当地人的特色配菜。
食材制成美食,从田园端上餐桌,每一道工序,都是人类与自然相互驯化的印记。
如果说,田园餐桌蕴含天地乾坤,那么,县城美食则包罗万象、拥有无限潜力。
饶平的狮头鹅、连州的牛肉干、仙桃的粉蒸菜,是县城土生土长的风味;而云南朱苦拉村山谷里的咖啡树,则是远道而来的“客人”,1904年法国人在这里种下了一片咖啡林,历经百余年,咖啡林至今仍在结果,每个清晨,这个小山村都会飘荡着悠然咖啡香。
说到县城美食,不得不提分店遍布海外的沙县小吃,丰富多样,无论喜清淡还是喜咸辣,你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小吃。
在异国生根发芽的县城美食,是国人探索世界的标志,也是游子思乡的月台。很多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想吃上一口中国饭菜,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找到沙县小吃,来一碗扁肉、吃一碟蒸饺,在扁肉蒸饺落肚为安的那一刻,中国胃得到满足慰藉。
县城作为中国的基层单元,当地的年轻人除了远行闯荡江湖,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守家乡,因为家乡已经有开拓不尽的客源和生意。
比如义乌,这个远近驰名的贸易大基地,源源不断的外国人来到义乌,从这里带走物美价廉的各色小玩意,更有外国人拖家带口在义乌扎了根,而中国美食也通过义乌贸易链接了海内外。
在义乌的餐厅、菜市场里,你可以找到世界各地的调料、食材,外国人可以通过相熟的餐厅老板订购喜爱的特色进口食品,当地人也很乐意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丰富改良自家美食的口味。
近来,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优化放宽,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出现在上海等城市地标拍照打卡、开开心心品尝美食,让大家明白了“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具体意义。
而在“舌尖4”展现的各个美食时空场景中,这样生动鲜活且充满真情实感的画面还有很多。
寻常食材经过巧思与辛勤劳作,被制作成不凡食物,让小小的城也可以有大大的作为,这是县城美食的魅力,也是中华饮食的魅力,这份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韧劲,让舌尖上的中国味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循着心的方向回家
游子在外漂泊打工求学,在每个加班的深夜、赶论文的凌晨,最先想家的一定是胃。
各大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留学生们哭泣着打开已经反复咀嚼过N遍的《舌尖上的中国》下饭,一边看一边颤巍巍吃着泡面;也有很多心灵手巧的海外华人早早练就了一身好厨艺,一边拍摄下厨vlog线上教学,一边给爱好中餐的外国人做饭赚钱,推广中餐同时开源节流,一举多得。
食物除了可以实现温饱,它还是一种文化媒介、是一种别样的“语言”,人和人之间通过一起吃饭、分享食物进行交流,在饭桌上有了更多理解与和解的机会。
中国美食在走出家门、走向远方的同时,也在牵引着游子的乡愁,走了很久,跋山涉水过后,才发现最想走的路仍是归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大城市打工人开始思考回到家乡发展的可能性。
在“去远方”还是“回家乡”的选择困难中,也有人思路很清晰。
“舌尖4”里,一家做了大半辈子水晶烧麦的夫妻小吃店始终坚持留守家乡,老板娘潇洒地说,留在这里就能赚钱,何必舍近求远,做好水晶烧麦就够了。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折射了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一份小小的水晶烧麦,夫妻俩日复一日做了几十年,街坊邻里也吃了几十年,生活并没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件件重复而琐碎的小事组成了日常。
夫妻俩揉面和面压面不断劳作,把一个个面团压得筋道,小心翼翼捏出一张张薄如蝉翼的水晶面皮,直至包裹入馅、蒸熟出锅,从中也能窥探品味出一些生活奥秘,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近在眼前的身边人、温馨的家,就已经蕴含了大千世界的奥义。
当然,不管出去还是留守,在重要的日子里,我们的共同选择都是回家吃饭。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开播,就是一顿献给观众的新春大餐。“舌尖”一直在拍美食,但其想要讲述的绝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人、还有人与食物/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节目中,从一顿饭,到很多很多顿饭,人间的悲欢离合尽数抖落。
从南到北、从中国到海外,岁月流转,食物流经的不止是人们的胃、还有我们的心,中国美食也成为了时空长河里一个个鲜明的坐标系,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口美食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舌尖4”娓娓道来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在探寻美食的过程中对世界饱含善意,以及,节目中处处呈现出来对于家的重视、对故土的认同,也在指向“返璞归真”的中国文化内核。
阖家团圆之际,一边看“舌尖4”,一边支起餐桌,端上热辣滚烫的鸡鸭鱼羊、饺子汤圆,听到家人那一声带着乡音熟悉亲切的“吃饭啦”,这个瞬间,积攒了一年的挫磨艰辛被饭菜的香气洗刷干净,所有委屈不甘都被温柔抚平,游子们漂泊的心终于安定下来,任外界纷纷扰扰,吃好眼前这一顿饭,才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