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特朗普在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前,签署了一份总统备忘录,宣布对伊朗重启“极限施压”政策,核心目标直指伊朗石油出口——尤其是输华渠道。美财政部在两天内迅速行动,宣布制裁“协助伊朗向中国供应石油”的个人和实体,并威胁要将伊朗石油出口规模压至“零”。

伊朗是中国第四大原油供应国,2024年日均对华出口约80万桶,占中国进口量的7%美国能源信息局数据显示,伊朗2023年石油出口收入为530亿美元,石油产量达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



特朗普这一招可谓“一箭三雕”。首先,打击了伊朗经济命脉,伊朗财政70%依赖石油收入,断其财路等于釜底抽薪。其次,遏制了中国能源安全,中国是伊朗石油最大买家,制裁直接冲击中伊合作。最后,巩固中东霸权,配合以色列削弱伊朗,维持美国“离岸平衡”战略。

美国国务卿甚至放话:“任何国家继续买伊朗石油,将被踢出美元结算体系!”但问题来了:中国会买账吗?

特朗普的制裁令刚落地,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2月6日火速表态:“伊朗不寻求拥核,拥核主张违反伊斯兰教义。”他还强调,国内强硬派的拥核呼声“没有出路”。

为何伊朗反应如此迅速?

1、经济濒临崩溃:伊朗货币里亚尔近年贬值超50%,电力短缺、失业率高企,石油收入是救命稻草;

2、总统的“温和派”人设:佩泽希齐扬以发展经济为竞选纲领,若与美国硬刚,可能引发国内动荡;

3、向美国递橄榄枝:试图以退为进,换取解除制裁的可能。

但妥协真能换回美国松绑吗?2015年伊核协议后,美国仍追加制裁;2021年拜登任内,美伊谈判也陷入僵局。内塔尼亚胡政府坚决反对对伊朗让步,特朗普为维护盟友,大概率不会手软。



更关键的是,伊朗最高决策权掌握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手中,佩泽希齐扬的承诺能否落实仍是未知数。

面对美国的长臂管辖,中伊早有应对预案。2019年,伊朗向中国出口2500万桶石油(价值17.5亿美元),因美国制裁无法清关,滞留大连、舟山港口。2025年1月,伊朗外长紧急访华协商,但需支付4.5亿美元仓储费,双方仍在拉锯。外交部多次强调,反对单边制裁,中伊合作“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特朗普的制裁看似强势,实则暴露三大矛盾:

第一战略矛盾:既要压制油价(需增产),又要制裁伊朗(减少供应),可能推高通胀反噬美国经济;

第二信誉危机:频繁“退群”(如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削弱国际信任;

第三美元霸权松动:制裁迫使更多国家寻求非美元结算,人民币、卢布、数字货币或成新选项。2024年全球央行美元储备占比降至58%,创1995年以来新低。伊朗对华石油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超30%。



短期看,特朗普的制裁会对中伊造成压力,但长期难改三大趋势:

1、中国不会放弃伊朗:能源安全与中东战略布局决定合作必要性;

2、伊朗拥核仍是“烟雾弹”:浓缩铀丰度60%距武器级(90%)仍有差距,且国际原子能机构未发现核武证据;

3、中东权力重构:沙特与伊朗和解、土耳其崛起、以色列内部矛盾,美国“离岸平衡”策略越发吃力。

特朗普的制裁像一剂“强心针”,短期制造了紧张,但治标不治本。中伊的应对策略已从“硬扛”转向“巧破”,而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更可能成为美国霸权的“慢性毒药”。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不是谁压倒谁,而是世界在多极化中重新找到平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