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妈妈接到“抖音客服”电话,指导她关闭抖音月付功能,最终被冒充客服的骗子转走80万元。上游新闻记者发现,类似受害者不止一人,并且受骗平台遍布抖音、京东、微信、淘宝、支付宝、航空公司售票平台等互联网企业或平台,诈骗套路均为冒充“大厂客服”。
无孔不入的假“大厂客服”
2月6日,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帖,称妈妈被抖音月付骗局骗了80万元,感觉“天塌了”。
这位用户透露说,骗子伪装成抖音客服,打电话给妈妈说抖音月付每个月要交费一两千元,如果要关闭的话,需要按指引操作。妈妈信以为真,按照骗子的引导下载了银联会议。骗子通过远程视频刷脸,将其银行卡内80万元分几笔转走。
记者在评论中发现,遭遇过同样“抖音月付”骗局的人不在少数,有警惕性高的用户能及时发现并终止骗局,但也有人被骗钱财。
此外,不少评论提到,类似冒充“大厂客服”的电信诈骗还普遍存在于“京东金融客服”“微信客服”“淘宝客服”“拼多多客服”“航空公司客服”等,几乎遍布民众使用的各大网购与服务类互联网平台。
记者搜索某社交平台发现,“冒充淘宝客服诈骗案例”“微信客服诈骗案例”“冒充拼多多客服诈骗套路”均有超2万篇案例,“支付宝诈骗转账怎么追回”有超1万篇案例,“冒充京东客服”“抖音客服诈骗案例”“客服诈骗套路”等均有几千篇案例,“冒充航空公司取消航班”更是有多达34万篇笔记。
有网友评论说:“父母老年人很难分辨真假客服,大厂难道就不能想想办法吗?”
事实上,在此类电信诈骗案件中,消费者和互联网平台均是受害者。
如上面的案例,用户损失高达80万元,这种巨额损失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让消费者在心理上遭受极大打击,甚至对网络消费产生恐惧和不信任。
互联网平台同样深受其害。诈骗分子冒充平台客服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平台的品牌声誉。消费者在遭遇诈骗后,往往会将怒气和不信任转移到平台身上,导致用户流失和信任危机,给平台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平台为了防范诈骗而采取的一些安全措施,如增加验证步骤等,也会影响用户体验,进一步削弱用户对平台的依赖。一名曾在某平台工作的安全工程师表示,大厂需要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但骗子往往利用这一矛盾找空子。
专家:用户反诈意识提升才是终极防线
有专家认为,从技术上说,诈骗手段不断迭代,从传统电话到虚拟号码、改号软件、伪基站,再到AI语音合成、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成本降低,诈骗更易规模化。
从心理上说,虽然大厂的反诈手段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但用户心理上的防线仍是最重要的反诈底线。诈骗分子往往是利用人性弱点设计话术,例如,冒充客服时强调“不关闭服务将扣费”“影响征信”,精准击中用户对“金钱损失”和“信用风险”的敏感点。
实际案例表明,尽管AI技术可以识别异常转账行为,但诈骗者通过心理操控(如制造恐惧、利用贪念、建立信任)让用户主动配合转账,仍然能够绕过技术防护。心理操控的核心在于利用人性的弱点,如恐惧、贪婪、信任等,使用户在情绪化状态下做出非理性决策。因此,除了技术防护,提升用户的心理防诈意识和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互联网产业分析师张书乐表示,上述“大厂客服”骗局,往往是通过第三方通讯方式与用户接触沟通。他认为,“互联网平台正规客服接触客户,可直接在平台后台私信用户,不会使用电话、短信、QQ等其他渠道。此前也有通过快递发放所谓电商平台优惠券的骗局,然而这种优惠或服务,只要一个后台指令就可零成本触发活跃用户,何须再用快递?”他提醒说,凡是绕过平台使用更复杂方式触达联系的“客服”,均需要怀疑和求实,“用这样的辨别方法,很容易想通并识别拙劣骗局。”
有专家认为,冒充大厂客服的诈骗本质是一场“人性与技术”的战争,在现有技术、法律和社会结构下,无法单方面终结诈骗。唯有通过用户意识提升、技术持续迭代、跨行业协作和立法完善,才能逐步压缩诈骗生存空间。而对于大厂来说,不能因“冤枉”而放弃安全投入,对用户安全的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长期投入并接受“无法完美”的现实。
上游新闻记者 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