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1.06米,翼展超过2.2米,体重超过15斤,作为猛禽界中的“大鹫哥”,秃鹫也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清道夫”…… 今天(2025年2月8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门头沟区斋堂镇放飞了一只康复的秃鹫,这是北京地区可以见到的最大猛禽,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月8日上午,在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笼舍内,一只秃鹫正在栖架上休息,其身披乌褐色体羽,喙长而强大、尖端向下钩曲,有种不怒自威的霸气。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和康复,这只秃鹫的身体状况、飞行能力和猎食能力均已达到放飞标准。
放飞前检查
10时许,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高级康复师周蕾,将这只秃鹫抱进诊疗室,为其做放飞前检查,称重结果为7808克,比刚来中心时的6602克,增重1206克。经测量,秃鹫身长1.06米,翼展超过2.2米。在检查过程中,康复师为其进行了接羽手术,以此保护新羽的生长,两根“库存接羽”的长度均达到了0.5米。完成放飞前的整备,周蕾将秃鹫放入中心最大的猛禽运输箱,直奔门头沟区斋堂镇。
周蕾将秃鹫放进猛禽运输箱
到达放飞地点,周蕾将运输箱打开,秃鹫伸出脑袋观察周围,随后蹦跳着钻了出来,站在原地不停环顾四周,既不亲人、也不惧人,原地停留约1分钟后,它挥舞翅膀一跃而起,稳稳地飞向空中。
和放飞大多数猛禽不同的是,这只秃鹫并未迅速钻进树林隐蔽,而是借助山区气流在空中来回盘旋,大约巡视了10多分钟,它越过放飞地北侧的山梁,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秃鹫起飞瞬间
这只秃鹫是如何来到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时间回到2024年12月7日,在昌平区北沙河附近,张会萍女士和观鸟的伙伴们,发现一只迟迟不飞的秃鹫,有一侧翅膀明显下垂,他们于是联系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
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康复师将这只秃鹫接回中心,为它做了全面体检,发现其左侧桡骨骨裂,双脚有一些擦伤,右脚颜色比正常颜色深,通过生化检查发现其钙、磷等元素水平高于正常值。在治疗过程中,康复师为秃鹫补液,并按疗程喂给它大鼠、牛棒骨等食物,发现其进食情况良好,体重也稳步上升,骨裂处的骨痂逐渐长结实,生化结果也逐渐了恢复正常。
在空中翱翔
此次放飞为何选在斋堂?据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主管郑智珊介绍,康复师经过两周十几趟踩点,才将放飞地最终定在斋堂,这是秃鹫今年以来常见的分布点,秃鹫还可借助当地山间的上升气流,更好地尝试“出院”后的首次飞行。
飞行稳健
秃鹫具有怎样的生活习性?据《北京保护野生动物图说》记载,秃鹫为大型猛禽,别名狗头鹫、座山雕,因其喜食腐肉,故被称为大自然的“清道夫”,其对促进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起着积极作用。秃鹫凭借宽大的翅膀,能长时间盘旋于5000-6000米的高空窥伺地面的动物尸体、腐肉和小动物,它还常与乌鸦或其它腐肉食性动物争夺食物。
秃鹫分布于欧洲、南非、印度、蒙古等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多有分布,但在北京地区并不常见。《北京保护野生动物图说》记载,秃鹫在北京为罕见留鸟,曾见于大兴、密云、门头沟。北青报记者查阅近期的媒体报道,也能发现其踪迹 —— 2024年12月30日,延庆区千家店镇六道河村,当地村民曾发现一只受伤的秃鹫;2025年年初,有摄影爱好者在房山区大安山乡西苑村拍到秃鹫的身影。此外,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自2001年成立至今,共计接治秃鹫已达45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