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特朗普趁着中国春节之际,将对华加征关税提上日程,虽然制裁幅度不如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邻国,但也足以证明特朗普对待中美关系的立场。不过中国反制来的也很快,一份反制清单发向美国,白宫只能喊话中国“有事好商量”,希望中方坐下来好好谈谈。既然担忧中国制裁,特朗普为什么非得对华加征关税?中国的反制清单又是什么内容呢?
据环球网报道,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的举动起美国内部的反对和警告,一些经济专家认为,关税制裁是特朗普最喜欢的“经济武器”,但中美同为经济大国,这样的关税制裁没有任何意义,最终会以“灾难”的形式结束,美国经济前景堪忧。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我国的反应也很快,不到24小时,中国商务部公开宣布,从下周起对来自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原油、农业机械和大排量汽车加征10%,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此外还有两家美企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路透社刊文称,相较于特朗普对中国全商品加征10%的关税相比,中方的反制迅速但力度“有限”,这意味着中方在刻意避免两大经济体的贸易碰撞升级为贸易战的可能。
然而从美国的角度来看,10%的关税制裁和竞选期间喊话的60%有很大差距,说明特朗普对华制裁存在“不确定性”,10%的制裁关税更像是“投石问路”,以此试探中国对关税制裁的反应,从中方的反制力度上估算中方红线位置,为之后的磋商做准备。果不其然,中国的制裁清单刚列出,白宫就主动喊话,希望能够坐下来谈谈。
2月4日早些时间,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宣布,美总统特朗普期待在未来24小时内和中方高层进行会谈。不过两个大国的高层会谈,24小时的期限太仓促了,所以美国媒体的报道都拉长了时间轴,均表示会谈可能在本周内进行。
那么作为主动施压方,美国发起制裁后要做的就是等待中国喊话,现在反而是美国自己“沉不住气”,这是为何呢?说到底,还是特朗普没有足够的底气和中国掀起贸易对抗。
“关税大棒”固然好用,但却是一把双刃剑,毕竟中美经济体量摆在那儿,贸然加征关税造成的冲击不仅仅是贸易领域,还有两国庞大的消费群体。中国作为商品供应方,本身的制造业能力能够满足内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而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多年,对中国市场依赖严重,特朗普能够顺利上台的主要原因,是他向选民们承诺恢复经济,改善美国糟糕的高成本、低收入环境。
一旦中美贸易对抗打响,两国内部必然受到冲击,就连特朗普本人都承认,对华加征关税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些代价最终还得美国消费群体,也就是底层民众买单,这势必引起选民们的强烈不满。特朗普的“铁粉”或许能够理解并支持,但大部分美国人只看眼前利益,只要特朗普这样做,支持率高开低走是必然的。
所以说,特朗普不敢直接将关税比例拉满,10%的额外关税已经试探出了中国立场,接下来的谈判内容,或许就是协调出一个“中间值”,达成中国不吃亏但美国也满意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特朗普在就职典礼前主动致电北京,但彼时身份和现在有所差别,如果此次会谈能够进行,双方在加税、贸易合作以及其他国际热点等问题的磋商将更见成效。至于特朗普是要重续上一任期和中方达成的协议,还是提出其他严苛条件,就得看特朗普怎么想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代表他如何对待未来4年的中美关系。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特朗普上台已经让拜登任期僵化的中美关系重新“洗牌”,双方都要适应这种重新磨合的节奏,接下来中美还有很多问题要谈,希望特朗普能够意识到两国之间的依存关系,不要将关系闹得太僵,否则对谁都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