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伯明翰UHIE高温风险分布图(2022年)
来源:英格兰自然署、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政府、BBC
全球变暖是人类共同的危机,也是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所面临的挑战。据预测,到2100年,高排放情景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这将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并严重威胁粮食供应和能源安全。为应对这场危机,英国伯明翰地区实践提出了新的转型方向,重构社区基础设施和建设原则,并应用“城市发展甜甜圈”框架衡量转型进展。该方案对气候危机背景下的社区适应性转型行动进行全面布局,为地方应对气候危机提供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创新方案。
气候背景:21世纪可能面临的3℃危机
全球正面临的气候危机,对人类生存产生巨大威胁。近年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升幅1已达到1.3℃,极有可能在2030年突破1.5℃2并在21世纪末达到3℃。每升温一点,都可能导致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到沿海地区的人类聚居地;还可能使暴雨、干旱、飓风等极端气候事件更为频繁,给农业、水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冲击。而若到了“3℃时代”,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合居住,其中不乏食品、能源和其他基本供应的地区。
气候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久以来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红利”之上的全球经济模式。以英国为例,英国每天消耗的石油数量远超世界平均,其生活方式所依赖的路径无形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消耗、材料开采和生物多样性枯竭。我们在意识到危机及其与化石燃料经济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需要思考城市能够发挥的能动性、城市公民适应和改造城市居住环境的途径。
从当前情况来看,物质经济是全球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并且该发展逻辑下的技术进步会进一步增加物质消耗。当前,英国等国家的长期战略仍围绕“以碳为中心”和“物质消费主义”展开。该过程不利于气候公正,导致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地区要面临相同等级甚至更大的风险,包括资源减少、现有基础设施遭受破坏及援助不足等。因此,为促进气候公正,应当将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相关要素进行分解,创新当前设计、建造、使用、再利用以及与周围建筑环境共存的方式,探索地方与全球、社会以及生态的融合共赢。
地区风险:英国社区遭受的地理气候环境威胁
从地区层面来看,英国当下面临的气候风险主要包括高温、干旱、洪涝等,以及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引发的粮食短缺、城市贫困、市民健康威胁、移民安置等社会问题。因此,城市不仅要减缓升温带来的影响,还需要积极构想新场景下的人居环境如何建设、经济如何运作。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影响是夏季气温升高,产生城市热岛效应(UHIE)。该影响将加速现有的不平等,那些贫困地区人群、有色人种、患有基础疾病以及绿地指标不足的人群将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在英国各地区中,伯明翰最先面临3℃时代的社区数量最多。根据英国气象办公室的预测,到2030年,伯明翰的夏季气温将持续超过40℃,将大大增加健康风险,各类服务设施也将停滞。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尽快利用社区场地处理高温紧急情况,提升蓝绿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和建设质量。
在全球升温3℃的情况下,英国的干旱频率将增加2.5倍。干旱在英国已是“慢性病”,不仅降低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可用性,而且可能引发野火和树木病害,破坏森林、湿地和泥炭地区,从而降低自然储存碳的能力,甚至可能将其转化为碳源。解决干旱问题需要高效地利用和再利用雨水,鼓励当地粮食生产,并为传粉媒介创造栖息地。
英国未来较有可能出现暴雨和山洪。根据环境部门的预测,到2100年,英国有超过1/5的家庭面临洪水风险。在伯明翰,埃德巴斯顿、莱迪伍德和霍尔格林地区可持续排水系统潜力参差不齐,局部地区未来的洪涝将更加难以预测。
伯明翰南部地区可持续排水潜力图(2019年)
来源:伯明翰市议会
英国的历史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将使得其他可能经历极端高温的地区情况更加不利。在接下来的30年里,受气候移民及全球人口增长的综合影响,英国将面临数百万气候移民的安置问题。
粮食短缺和粮食价格通胀将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和营养方面现有的不平等。2020年,由于暴雨和干旱,英国小麦产量下降了40%,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也在影响土壤健康。根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估算,到2050年GMST的持续升高可能会使食品价格上涨20%,进一步影响健康、新鲜食品的稳定价格和可持续供应。
能源成本对英国许多家庭来说仍是难题。一方面,由于老房屋性能较差,天然气和电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气候问题导致的干旱和洪水将阻挠贸易互通,使得获取能源和粮食供应的渠道更加昂贵,进一步提升能源价格及其相关的健康和社会关怀成本(过去50年里,由干旱和歉收导致的通胀已经占到欧元区通胀波动的30%)。
伯明翰战略:3℃危机的社区适应性方针和框架
市民广场(CIVIC SQUARE)项目团队深耕伯明翰多年,与研究机构暗物质实验室(Dark Matter Labs)合作撰写了《邻里公共广场》系列提案,旨在探索伯明翰的再生型公民基础设施潜力。提案选取了伯明翰中心西部莱迪伍德的工业遗址作为场地,围绕土地管理、建筑设计和施工改造、城市治理等方面综合形成创新方案,实现空间共同建设、资源民主化利用。其中,《3℃邻里》是提案的核心报告之一,聚焦全球气温上升3℃背景下伯明翰的城市社区所面临的风险,指出要解决气候和生态崩溃问题,需要联动处理好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关系,将地方治理深深植根于社区邻里、公民社会,引导由公民主导的气候转型。其核心策略在于邻里转型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是应用衡量转型进程的框架,即城市发展的“甜甜圈”框架;另一方面是彻底转变社区建设的导向,即重构社区基础设施和建设原则。
社区转型基本思路
来源:笔者自绘
工作框架:寻求社会—生态共同利益的“甜甜圈”
城市发展的“甜甜圈”框架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斯(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可持续发展模型。“甜甜圈”主要由两个同心圆组成:一个是社会基础,保障人们生活必需品,涵盖了从食物、住房到医疗保健和政治发言权等各方面;另一个是生态上限,确保不会造成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过大压力,比如保持稳定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臭氧层。该框架旨在创造一个同时解决社会短缺和生态过载的经济模式,在不过度开发地球资源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将社会和生态、地方和全球层面各因素进行识别细分、交叉叠加,辨别哪些干预措施将带来最大的共同利益,并判断当前的转型工作的进程。该框架下,任意要素都能两两叠加,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3℃邻里协同效益矩阵。因此,城市发展的“甜甜圈”提供了一个指南针,即在社会和生态两个同心圆之间找到一条经济繁荣的道路和一个安全、公正的空间,让人类在地球的生存能力范畴内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甜甜圈”框架
来源:《城市发展的甜甜圈:指南与工具》
以框架中的S06和E02要素为例
S06:“有效的环境卫生设施”,属于社会“甜甜圈”、地方层面、水资源方面、与建筑相关的要素。其目标措施为卫生设施的可持续和高效,例如低流量水槽和卫生间,在3℃行动中尤指减少用水,例如低流量装置及中水循环再造。
E02:“废弃物管理”,属于生态“甜甜圈”、地方层面、气候领域、与建筑相关的要素。其目标措施为通过高效生产、低废弃物产出、可循环材料利用的建筑场地,尽量减少废弃物。在3℃行动中尤指建立地方耗材再利用库。
S06和E02交叉叠加的共同利益:
生物多样性和绿地空间适应性,包括植物、昆虫、微生物和其他野生动物;
社区参与和社会凝聚力,促进学习,增加知识和资源分享的机会,培养社区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更多采用居民提议;
水质提升,更有效地吸收污染物和灰尘,并提升保水滤水能力;
社区韧性建立,提高社区在干旱等短期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复原力和适应能力,满足长期适应需求;
民生改善,改善依赖种植业(如农业)的居民生计问题;
公共卫生改善,减少公共卫生支出压力;
储蓄能力提升,有利于家庭和地方政府储蓄。
进一步聚焦于社区转型,该框架还具有协作型、设计分配型方法的创新潜力。项目组以“甜甜圈经济行动实验室”和“邻里甜甜圈示范项目”的工作为基础,梳理出邻里甜甜圈地方数据画像,从而识别出有关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因素,并进行分类和衡量,整合为建筑、街道、社区、生态区域4个方面。从而团队可以根据可再生目标下的共同利益进行机制设计,以更好地识别场地并进行适应性干预。该框架不仅可以作为建成环境整体转型的指导方针,还可以为地方治理提供一套透明的指标,供社区所有成员查看,以便共同负责或参与。
“甜甜圈”中的建成环境相关因素及导向
转型导向:面向气候问题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建设原则
总体原则
在气候危机背景下,社区基础设施和建设原则需要进行适应性转变,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是能源系统转型。为当地能源转型建立物质类和机构类的基础设施。全面鼓励用电,并围绕能源转型建立社区机构,通过新的能源服务、租赁契约以及需求减量,改变当地能源需求主题及管理方式。
二是再生资源利用。重建社区资源流动模式,鼓励优先采用耐用材料、生物基材料和可回收材料。社区作为新陈代谢系统,其材料、水和养分应尽可能实现生物基和可循环。
三是现有空间改造。支持社区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空间和材料。促进住房的积极碳效应以及完全循环模式,同时对空间共享以及部分租赁的规范化进行组织与设计,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资源。
四是自然社区重建。探索市民主导的蓝绿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增加绿色共享空间,赋予社区共同种植和照料树木植被的机会,从而构建起街道森林,增加树冠覆盖和透水铺装表面。
五是“舒适”标准调整。为更炎热、潮湿的气候建立新的市政设施和建筑标准。在街道和建筑物的特性改善方面,需要以处理洪水、过热及其连锁反应为主要目标,增加相应的遮阳、防洪、应急设施与站点。在规范制定方面,区别于以往对便利和舒适的过分追求,在严峻的气候危机中应该重新调整相关标准。
六是组织模式重构。同时优化物质基础设施及其运营能力。改造现有的物质基础设施,促进更多元的公共活动开展,同时增加相关的社区学习和技能提升,以推动可持续的运营。
来源:《3℃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