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

宜家徐汇商场将进入

为期2个多月的闭店改造

拟4月底再重新开业

此前的2021年4月至8月

这家店刚刚经历

自1998年1月开业以来

最大一次规模“爆改”

并以全球首家

“未来家体验空间”的名号亮相

所以

消息一出

市民朋友都很惊讶



宜家徐汇商场面积有3万平方米

上次改造费用不菲

普通家庭前后装修时隔4年也不多

更何况这么大的商场

缘何这么短时间

宜家会再次痛下决心?

此次改造还是“听劝的”

宜家中国公关团队向记者解释,此次徐汇商场的改造,“是依据过去消费者的反馈和建议而开展的。我们注意到消费者期待以熟悉的购物方式逛宜家,包括家具和家居用品的位置、购买方式等。”

消费者“熟悉的购物方式”即上一轮改造前的传统模式, 如:

  • 徐汇商场的家具自提区将在这次改造中回归;

  • 顾客购物动线也会得到优化,如重新打造二楼家具展间区,同时与二楼的餐厅相连,方便顾客休憩和用餐;

  • 对一楼的小件商品区进行调整,保留入口咖啡吧、瑞典食品屋、小餐馆以及中庭咖啡吧,方便顾客购物、休息或聚会等……

记者于今年春节期间采访位于长宁荟聚Livat购物中心一楼的宜家家居时获悉,宜家徐汇商场此轮闭店改造,最后的呈现会跟荟聚店差不多:床垫集中在一个区域,沙发集中在一个区域,灯具集中在一个区域,橱柜、桌椅集中在一个区域……

而上一轮宜家徐汇商场的“爆改”思路是商场内主打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儿童房、工具间等各式各样的样板房,商品被“嵌入”到一个个“家”里,所谓“未来家体验空间”。“过去我常来徐汇宜家,椅子在哪里,桌子在哪里,心里很清楚,徐汇商场后来改造后,找也找不到。”家住闵行的宜家“忠粉”王女士说。

“宜家还是听劝的。”宜家徐汇商场闭店改造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开始发酵后,许多顾客表达了正向的回应。改不改,怎样改,还是应当消费者说了算。

几大“未来+”战略有输有赢

1998年1月,宜家进入中国市场。被称为“蓝盒子”的宜家中国首店落子上海徐家汇。彼时,国内同行还以“大棚式”的市场业态为主,买家具到菱方圆、十六铺,买灯具到柳林路,买建材到宜山路……兜兜转转花上几个双休日。而有了宜家,家具家居不仅一站式购齐,购物结束还能来一道北欧肉丸子尝尝,庞大的地下停车库,更让你没有日晒雨淋的担忧。

2000年,第二家宜家“蓝盒子”进驻北京,此后约20年时间里,宜家开始快速扩张,覆盖了中国28座城市。那些年里,宜家在中国市场能热到什么程度?一位从业20多年的房产中介说,当时,如果房子装修是北欧风,配置的是“宜家”,房租价格会比同类房源至少高两成。

而20年后的今天,随着线上购物的崛起,包括宜家在内的家居家具卖场都开始进入疲态。难兄难弟还有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商超连锁大卖场,以国美、永乐、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大卖场等,日子都难过。

2019年,宜家中国宣布,推出“未来+”本土发展战略,启动一系列变革。具体举措包括:升级现有商场;探索不同的门店形式如小型店、城市店;继续扩大线下和线上渠道的覆盖范围;运用数字化工具打造更优的线下及线上购物体验;推出针对消费者的“全屋设计”服务及升级对公业务等。

轰轰烈烈的宜家徐汇商场改造,就是“未来+”战略之一,目的是提升商场的“体验经济值”,把Z世代主流消费者从线上拉回线下。


上一轮改造后亮相市场的宜家徐汇商场。(资料图片)

同时,2020年3月,宜家破天荒在上海试水非自持物业的小业态,在杨浦区国华广场一、二层租下8500平方米,开设宜家小业态中国首店。2020年7月,又在静安区南京西路1728号百乐门大都会1-3楼开出3000平方米的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

全球疫情爆发之际,宜家这些转型举措,被认为是这位商业“老兵”的主动作为。然而,“未来+”战略实施,并不一帆风顺:2022年7月,宜家中国宣布关闭上海杨浦店。“被关闭的上海杨浦店经过升级改造后,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宜家中国曾向媒体发来公开声明如是说。2023年12月21日,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也宣告闭店。

小业态为何折戟?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小业态固然有着租金支出低的优势,但它对商品选品要求更高,同时,配送频次也要高于大店,这意味着物流响应速度要更快,甚至要建不同的物流系统——“大盒子”是宜家的基因,搞小业态,宜家却是新手上路,最后只能付学费。

有了杨浦店、静安店的教训,从宜家中国接下来在上海的发展规划看,“大盒子”仍是它的主调:2024年9月,由英格卡购物中心开发建设的上海荟聚Livat项目正式开业,总体量超过43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零售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作为主力租户的宜家商场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

值得庆幸的是,宜家实施“转型”的重要一翼——数字化转型步伐还迈得颇为稳健。宜家中国称,目前他们在中国的服务人群已从1亿人扩展到约10亿人,正逐渐从现付自提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渠道零售公司。

提升坪效、提升经济效益是王道

值得注意的是,4年间,宜家徐汇商场“未来家体验空间”新模式,未得到宜家其他连锁门店的复制推广,上海宝山商场、北蔡商场主打的仍然是传统的仓储自选模式,新开的长宁店也是如此。看来,宜家中国对“爆改”还是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近几年,实体零售行业的竞争环境愈发“卷”:网购平台冲击不减反增,居民消费愈发追求性价比、质价比,大牌平替、白牌商品层出不穷……记者看到,除宜家徐汇商场,沪上不少老牌实体零售企业近几年都有“爆改”动作,有的内部孵化,有的请来“外援”,有的在原有业态上提升,有的索性改头换面,转行其他商业业态,每家都有着强烈的“腾笼换鸟”意愿。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发现,有的商场“爆改”完毕后,老顾客确实被“腾笼”了,但新顾客的“鸟”却没有被换进来。比如一家位于上海动迁房比较密集地段的社区购物中心,原本这里有不少符合中端消费的大卖场、本帮餐厅,“爆改”后,精致私房菜、进口食品超市取代了它们,结果生意反而下滑。老顾客抱怨没东西买,因这里没啥高档商务办公楼、地铁站,年轻客群来得也不多;又如一些商超大卖场“爆改”时,把通道放宽、把货架放低,说堆得高高的货架有一种压迫感,消费体验不佳。可是,就有老顾客觉得,逛大卖场就是因为看到那么多商品,有全搬回家的冲动,现在商品陈列得那么精致,反而没了消费冲动。

许女士是一位业务横跨沪港两地的资深零售人,她对这种商品堆得密密麻麻的传统零售模式颇有心得。她告诉记者,比如她在香港传统百货商店崇光Sogo看到,商品陈列得密密麻麻,鞋子一大堆、包包一大堆、衣服一大堆,不像上海的百货商店,主打一个个品牌厅房,拍照、打卡时感觉高大上,但除非顾客品牌指向性很强,一般顾客要购买一件外套,只能去一家家品牌厅房找……“香港寸土寸金,除了崇光百货,还有许多药妆店也是这样,无论游客还是市民,虽然挤了些,都觉得那些地方买得到东西。”

“无论怎么改,我觉得商场不是展览馆,所以‘爆改’后中看不中看,另当别论,但要中用,还得看坪效是否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提升。”她说。

对于宜家徐汇商场的改造

网友们纷纷表示:

宜家,你是听劝的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宜家徐汇商场的二楼餐厅

也是上海人独特的相亲角

之所以说独特

是因为大部分来这里相亲的

都是上了年纪的银发老人


图 看看新闻@纪录片《前浪》

这次闭店改造

“相亲角”将何去何从?

昨天

也就是闭店改造的前一天

记者跟“相亲角”的老人聊了聊

一位70岁的阿婆自称是这里的老顾客。她说,当天上海最低温度只有-4℃,犹豫再三还是顶着寒冷来到了这里。来到这里,她坐下喝了一杯每次都会喝的咖啡,和老朋友聊天。阿婆喜欢这里的理由很简单:“地方比较宽敞明亮。也比咖啡馆要舒服、大一些,咖啡馆老坐个位子,人家老板也不乐意。”

同样还有不少顾客带着留恋的感受来“打卡”。宜家老顾客张女士正坐在二楼餐厅区域休憩,她告诉记者,自己家离徐汇宜家仅三站地铁,休息时间经常来这里,早上点一份早餐,然后在这儿坐着休闲。得知徐汇宜家8日就将闭店改造,她说自己今天特意赶来,“是有一点留恋”。


昨天,二楼餐厅区域,吃午饭时间顾客很多。

此前常来“宜家相亲角”打卡的市民当日也纷纷来到现场。张女士说,一般周二和周四,在徐汇宜家餐厅里相亲的人比较多,大多60岁以上,年轻人也有。“有些住得很远的人也来,还有从金山区来的人坐车到这里,来回10元-20元。”张女士说,这里的老年人互相见面时会打招呼,她喜欢这种熟悉的氛围。

说起“相亲角”,李先生回忆道,这里相亲的人已经有好几对结婚了,“他们都是没人组织、自愿见面的,而且都单身。”在这里的几年下来,他感觉只要文明用餐,徐汇宜家也挺支持相亲角的开展。李先生向记者表示,徐汇宜家改造期间,原“相亲角”的参与者有些会去宝山的宜家,也可以换到别的地方,比如人民公园、中老年相亲角、私人办的相亲角,不会影响特别大,“相亲角”的有些参与者已经在群里发起了一起旅游的计划。李先生表示,徐汇宜家改造焕新后他也会再回来。

宜家徐汇商场

全面焕新回来!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澎湃新闻

相关作者:吴卫群 邓玲玮 俞凯

微信编辑:Rong

校对:泰妮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