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你来了,我是贝大叔
在生活里,常听到有人唉声叹气:“没钱,拿什么富养自己?”
仿佛财务自由就是幸福的全部,物质丰裕精神贫瘠。
可细细想来,什么是真正的财务自由呢?
乡村里的老人,一辈子也许都赚不到十万块,却能在简单生活里寻得满足;
城市中的中年人,即便坐拥千万财富,面对高昂房价,生活依旧满是压力。
节俭之人年年有积蓄,挥霍者却总是入不敷出。
很显然,真正的 “富养”,不在金钱的堆砌,
而在于精神的富足与灵魂的滋养。
有句谚语说得妙:“书籍犹如河流,使人四通八达。”
投资自己的最佳策略,不是金钱,而是 “深度阅读”。
不管何种生活方式,无论何种成功,都与阅读紧密相连。
要是读完一本书没觉得自己有所收获,那只能说明读得还不够多。
面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流露出对未来的困惑和对生活的抱怨时,
杨绛先生 96 岁时写的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 —— 自问自答》回答你: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所以说,富养自己的最好方式,正是 “大量阅读”。
阅读,是自律自省的旅程
读一本书,或许改变不了什么;偶尔读一次,也往往只是浅尝辄止。
可深入阅读、反复阅读、大量阅读,却能让人养成习惯,一天不读就觉得少了些什么。更可贵的是,越阅读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这种不满促使我们不断阅读,而阅读又让我们愈发察觉到知识的匮乏,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我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受益终生。
孔子,被尊为圣人,却从不自满,一生都在勤奋读书。
晚年的他尤其喜爱《易经》,反复研读、为其作注。那时的书是竹简所制,用绳子编串成册,称作 “韦编”。
孔子翻阅次数太多,致使韦编多次断裂,这便是 “韦编三绝” 的典故。
即便如此,孔子仍感慨:“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他这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不正体现了阅读带来的自律与自省精神吗?
阅读,是提升气质的修炼
北宋有个叫董传的人,他未曾为官,也没留下传世著作,却因读书被后人铭记。
苏轼那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便出自《和董传留别》。
苏轼身为当时的大名人,阅人无数、游历四方,却唯独对董传另眼相看,正是因为董传身上那股非凡的气质。
阅读带来的气质究竟从何而来?
《菜根谭》里讲:“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阅读能让一个人摆脱浮躁,变得心平气和。
当你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都被隔绝,内心逐渐沉静下来。
与人交往时,读过的书、领会的道理,会化作礼貌与涵养,让你言行得体。
而且,阅读时人的精神最为专注、状态最佳,手捧一卷书,出门便自带儒雅气质,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就像杨绛先生,一生与书为伴,哪怕历经风雨,那份从容淡定的气质始终如一,令人敬仰。
拥有这般优雅气质,即便生活条件艰苦,内心也不会慌乱,真正应了那句 “心静自然凉”。
阅读,是创造机遇的基石
常听人无奈叹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
很多人面对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溜走,
只因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出身平凡,却热爱读书。
阅读让他拥有了广阔的视野和坚韧的精神,即便身处艰苦的煤矿,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往和对自我的提升。
这份坚持,让他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抓住了改变命运的契机。
我们羡慕诸葛亮和刘伯温,他们神机妙算、成就非凡,逆天改命。
诸葛亮自幼苦读,与友人探讨学问,最终引得刘备三顾茅庐,得以施展才华,成就一番大业。
刘伯温早年考取进士,因官场黑暗辞官归隐,潜心读书著述,写成《郁离子》。
后来朱元璋慕名相邀,他才出山辅佐,立下不朽功勋。
每当我们羡慕他人的成功时,更应学习他们厚积薄发的精神,而阅读,正是积累的关键。
阅读,是生活智慧的源泉
阅读还能教会我们持家之道、育儿技巧、治病良方以及交友秘诀等等。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如同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
不管人生多么迷茫,书籍都有治愈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书籍都是解决的关键。
农夫觉得:“书籍指示着播种与收获的时机。”《齐民要术》里,古人的农耕智慧为农事提供指引;
教师说:“书籍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就像《爱的教育》,以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教会教师如何用爱去关怀学生;
运动员讲:“书籍如同翅膀,使人奔跑如飞翔。”《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村上春树对跑步和人生的感悟,激励着运动员不断挑战自我;
恋人则道:“书中自有颜如玉。”《简・爱》里真挚的爱情,让恋人们懂得尊重与坚守。
商人感叹:“书中自有黄金屋。”《穷爸爸富爸爸》开启了无数人的理财思路;
阅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命运亦是如此。
当我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不断汲取知识,终有一天,
会发现自己已悄然蜕变,迎来人生的华丽转身!
2025年和我一起开启读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