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潜心进行书法创作。
书法家李明出生于淮河之畔的“明珠”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沈门七子”(沈鹏的七个弟子)之一。多年来,他以“技道并进”的清雅之风和“入古化古”的创新精神,在书法道路上执着探索。近年他潜心研习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笔融篆籀,以帖化碑,法趣兼得,从精微到苍茫,日益从容,成为中国书坛的实力派。
在李明的北京琢庐书院里,或细腻而骄傲、或彬彬尔雅中生出风雷气概的笔墨,以及渗透在诸多书写细节之中的那缕真情不断流淌。从行醉放狂歌的少年到坐禅销妄想的中年,现今他正站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与探索的前沿,不断前行。而在早前召开的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了新一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从小热爱书法 幸得名师授业
据李明回忆,在他小时候,家乡当地有着浓厚的写书法的乡风,逢年过节或有红白事,人们都会请些先生来写书法,同时父亲也对书法特别喜爱。正是由于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李明从小便喜欢书法,并在小学阶段就逐渐展现出在写字上的天赋。
“我真正走上专业学习是在我初中毕业,当时上的是怀远师范学校。”李明告诉记者,当时在学校里,同学们可以和一位专门教书法的老师学习,他也是那时正式开始规范学习,通过“正儿八经的临帖”,“路数就比较正了”。在校期间,他在校级乃至全国的书法比赛中频频获奖,不论是硬笔书法比赛,亦或是软笔书法比赛,只要参赛,他至少都能拿三等奖。
“书法老师是一位老先生,我上师范二年级的时候,他年龄有点大,就退休回家了,于是我就接过教鞭、给他代课。”在李明看来,这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起点,也是书法生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于是他在17岁的年纪就由学生转当老师,走上了书法讲堂,并在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被聘用留校任教。
“我的第一个转折是遇到一位老师,他叫杨士林,跟杨老师学习我才真正地认识到书法的本质。”李明介绍,蚌埠市书画院原院长杨士林先生是他的第一个专业的书法老师,当时他通过参加蚌埠市组织的青年书法家培训班,有幸结识了杨士林先生。李明告诉记者,杨老师学识很渊博,书法非常好,在接触杨老师的思想后他渐渐明白,书法不只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世界的感悟和表达。
在杨士林的影响下,李明持续在书法的道路上朝前探索,并在蚌埠市年轻一代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第一个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的蚌埠青年书法家,打破了零的纪录。
北漂求学开启人生新篇
时间来到2006年,35岁的李明被选往北京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学习,这是他艺术生涯的第二个转折。在那里,他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愈加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李明感慨,北京是个“群英荟萃的地方”,直到去了北京学习,方才知道书法真正的高度在哪,以及当代书法的走势是什么。在北京求学的阶段里,李明的思想完全打开了。
“书法的学习是很难的,尤其在到达一定程度后,每提升一步都是非常难的。”回想起在北京求学的经历,李明感到很幸运,这些年他看到很多人书法造诣到了一个点上就再难突破,而他却在步入中年时迎来职业生涯的全新局面。
2007年,李明来到中国国家画院,进入时任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先生的书法高研班学习。“曾老师思想比较前卫,他告诉我,学习和创作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要敢于对自我去否定,要能够回我溯我、不断地超越自己,要有这种创新的勇气。”李明说,那时候他常常观摩曾来德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并成为曾先生班上的助理导师,曾先生的言传身教,给予他很大的启发和启示。
“做助理导师期间,经曾老师引荐,我又拜沈鹏先生为师。”李明介绍,2008年,中国国家画院邀请中国当代书法泰斗、时年77岁的沈鹏出山设立工作室,开办了书法课题班,这个班由全国获奖书法家组成。得益于富有灵气的书法作品,李明成为沈鹏课题班的骨干,成为内地书坛有名的“沈门七子”之一。
“入古”探索自我 书写映照人生
“我真正找到自我风格,书风形成个性,是从2015年第十一届国展之后。”李明介绍,到2015年前后,他逐渐有了自己对书法认识上的突破,寻得了个人风格,并在2015年斩获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在那之后,他结合在中国国家画院的教学经验继续摸索,尤其是近年他把书法学习的心得加以凝练,通过开展对《石门铭》在内的北魏时期摩崖石刻铭文的研究,形成了自己大小结合、动静结合、碑帖结合的书法理念。
研究摩崖石刻使他拥有了更加磅礴开阔的艺术胸怀,而他“入古”的初心,是因为了解到大量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基本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即通过真正的“入古”,找精髓、找启发,再结合修养自己的事业,最终催发出自我特色,从而升华创作、提高艺术造诣。在这场从“入古”“通古”到“化古”的修行中,李明的书法更趋俊拔爽利、张弛有度,写心抒情意到即止、空灵隐秀,显现出古拙之味、高远之象。
他认为,“言由心出,行有所践”,书写应当以专注、严谨的态度“即古即真”,“学书必先以技入,技进乎道,技道双修并进,方能人书合一。”而多年的艺术探索也让他明白:“人书合一方入真境,为生命之真,为艺之真也。”正如他的行草书虽注重内在笔力的表现,但遵循的是“不拘泥于局部细节,以表达心性为上”的书写观念,字里行间生长出自由纯粹的张力,正与他的追求与经历遥相呼应。
作品欣赏
李明去年在陕西举办的“问道石门”全国书法作品展系列活动中现场创作。
李明作品苏轼《书济众方后》,50cm×28cm
李明作品临《深窗秘抄》,61cm×35cm
李明作品《河清海晏》,68cm×17cm
李明作品临藤原佐理《头弁帖》,68cm×138cm
李明作品《拨云、倚石联》,17cm×68cm×2
(来源:香港文汇报记者 赵臣、朱顺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艺术家简介
李明,1971年9月生,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书法高研班导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曾担任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二届楷书展评委。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教学节目主讲老师,曾主讲赵孟頫行书《洛神赋》32讲、《一日一书》16讲。
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兰亭奖提名奖;九届国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等。入展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五届兰亭奖作品展;“民族脊梁”全国书法大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提名展;现状与理想书法批评展;源流·时代二王书风主题展等40余次全国性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