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新城

这里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这里绘就着美丽的生态画卷

这里涌动着创新的澎湃浪潮

今天

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座新城



文化+生态

一座新城的天然基因

秦、汉两朝,共同书写了一个辉煌的时代。璀璨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赋予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成为秦汉新城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渭河穿于南,泾河绕于北,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横贯东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67%,优美的自然生态,多样的季节景观,成为这座新城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比较优势。



以生态环境为基底,以文化传承为内核,秦汉新城聚焦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倾力打造西安北线旅游目的地。

我们来粗略盘点一下:

2024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建成投用,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全新开放,连接古今的大汉紫道惊艳亮相,秦陌花塘、龟宠乐园、渭河生态景观带旅游服务驿站陆续开放……

这其中,不乏博物馆“顶流”,冰雪世界“新宠”,拍照打卡“网红”。至此,秦汉新城文旅产业“整体策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发展目标初见成效,“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轮廓渐显。



秦陌花塘、大秦水舞光影秀、龟宠乐园、陕历博秦汉馆、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串联起秦汉历史文化主轴;

兰池驿、朝阳驿、石桥驿、秦苑驿、秦宫驿、正阳驿,6座旅游服务驿站,串联起18公里渭河生态景观带;

大汉紫道、张裕瑞那城堡酒庄、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秦汉国际马术中心、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王府井奥莱·西咸小镇,串联起塬北文旅商体综合游览路线。



春赏花、夏消暑、秋观叶、冬戏雪,历史文化游、生态田园游、体育运动游,一年四季,皆有美景,秦汉文旅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征。

一座新城的话题,变得更为具体而立体。一座新城的活力,有了更多热点和支撑。

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2024年,秦汉新城接待游客991.69万人次,同比增长20.69%;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65亿元,同比增长20.09%。国庆假期,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接待游客7.55万人次、秦汉馆接待游客8.84万人次,“秦汉游”持续火爆。



西安向北,跨过渭河,更多人感受到了秦汉新城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也为秦汉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聚焦文化兴城,秦汉新城将通过全面建成大汉紫道、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持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积极创建国家A级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特色体育游、乡村田园游等业态,打造“吃住行游娱购”全产业链,不断推动城市竞争力跃升。

宜居+宜业

一座新城的幸福底色

宜居宜业,始终是城市建设追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2月6日,在华清园·文津观澜小区,曹振金正给顾客扫码结账,对面,就是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在这里安家,最看重的就是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名校。”曹振金老家延安志丹县,2011年,供职秦汉新城一家企业,2018年,在文津观澜买了房,夫妻俩育有二子,老大在秦汉小学求学,小的在秦汉三幼就读。2022年,夫妻俩在小区楼下开了一家小型超市,满足邻居日常消费,方便学子购买文具,生意倒还不错。



强化教育对人口集聚的拉力作用,除了依靠政策支撑,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也至关重要。

2024年,西咸新区秦汉中学完成十二年一贯制“闭环”建设,陕师大附小全面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秦汉第四学校东西校区开门迎新,秦汉新城第二学校开工建设。同时,秦汉小学、渭柳小学、立德思小学、渭柳中学、兰池学校等一批学校提质创优,秦汉新城教育家底更为殷实,为推动人口集聚增添“砝码”。



如果说教育是引力,那么商业则是活力。

社区商超、特色餐饮、美容美发、鲜花快递、专业托管……文津观澜小区,近二十家不同业态的店面一字排开,隐隐透出商业日渐成熟之态。

一家新药店,较为引人注目。店主马磊和曹振金的选择原因相似,但又不尽相同。他是土生土长的秦汉人,老家正阳街道杨家湾村,2024年搬到文津观澜,核心目的是“为了娃的教育前景”。马磊夫妇也育有二子,今年秋季,老大将开始在秦汉中学读初中。去年8月,加盟的连锁品牌肉夹馍店、汉堡店相继开业,这几天药店将开业。“随着住户增多,人口增加,邻居有需求,咱也力所能及为新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谈及开店原因,马磊语气诚恳。



城市功能完善,是秦汉新城全力打好“三场决胜战”的重要内容。聚焦优质资源供给,秦汉新城加快布局完善商业、医疗、交通和服务配套。

王府井奥莱·西咸小镇重装升级、淳欣全球优品全新开业,2个区域商业中心规划实施,铂樾万境中心、理想城邻里商业配套中心等加快建设,中天诚品等社区商业加速推动。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全面开诊,空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体、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有力推进。马泾高速和多条市政道路正式通车,明光路跨渭河大桥、机场高速秦汉北立交、地铁12号线一期等项目有序推动。



秦汉新城将通过五年时间,新建中小学全部实现“名校+”,全面建成15分钟“就医圈”“商业圈”,着力打造更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核心区。

创新+创业

一座新城的活力源泉

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有很多,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的集聚。

安娜,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追梦者。2023年,她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后,最终,把“新家”安在秦汉新城秦创原·秦汉创新中心,成立了陕西俄瑟朋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的公司,主要为有需要的各国朋友提供咨询服务,涉及教育、商务、旅游三大方向。”安娜表示,公司成立一年多时间,已经取得不俗业绩。“为了更好拓展业务,我们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为大家提供政策性信息、服务性资讯,以便更好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安娜直言,“秦汉就是我的家,会一直住在这里,陪伴公司成长壮大。”

优质营商环境,是吸引、集聚并留住人才的重要驱动力。聚焦人才兴城,秦汉新城发布《关于打造充满活力的人才集群 进一步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建成可拎包入住的“希望里·启航”人才公寓,6185名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在这里扎根发展。

2024年收官之际,作为陕西省“三项改革”首批成果转化项目,西工大智能听诊器研发生产基地落地西咸新区·秦汉大健康产业园,由陕西省人民医院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共同推进,建成后主要研发生产基于人体声学采集和分析技术的新型胃肠道健康监测类产品,预计每年可生产智能听诊器产品8万套。



同样作为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10年前,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介万奇,带领团队在秦汉新城实现碲锌镉晶体材料国产化及产业化落地。10年间,迪泰克不断提升技术,企业二期——新一代光子计数成像模块产业化项目即将投产,总产能将提升6倍。

西安三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由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定华及其团队创建,企业不断在相关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2024年6月,总投资10.6亿元的高性能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智能化生产线及工程研究中心动工开建,目前部分厂房主体结构已封顶。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年税收1600余万元。



在秦汉新城,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由“书架”走上“货架”。2024年,秦汉新城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6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77.34亿元,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个,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3家,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秦汉新城加快构建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更多支撑和底气。

产业立城,步履铿锵。产业立城,未来可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