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汪小菲、张兰母子俩被封号了。

而且是无限期封禁。



“无限期封禁”这个词,看起来很严重。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期限封禁呢?

关于无限期封禁,我到法律平台查了一下,法律平台是这样解释的:

无限期封禁通常指的是对某个账号或平台的访问权限进行无时间限制的封锁。“无限期封禁”和“永久封禁”两者在实际效果上看起来是相似的。

但不同的地方有两点:

1、“无限期封禁”可能意味着在没有明确解封时间的情况下对账号或平台进行封禁。这种封禁可能会一直持续,直到相关方面作出解封的决定或采取其他行动。

2、“永久封禁”则更明确地表示该账号或平台将被永远封锁,且通常没有解封的可能。这是一个更为严格和明确的封禁措施。

所以,虽然“无限期封禁”和“永久封禁”在效果上可能相似,但“无限期封禁”并不一定等同于“永久封禁”。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情和相关方面的政策来判断。

这个解释,简单来讲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无限期封禁”就像是被关进了一个没有确定释放日期的小黑屋,可能有一天会放出来;而“永久封禁”则是直接告诉你,你永远别想出来。

两者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永久”意思是基本没戏了,而“无限期”意思则是还留有一线希望,具体希望如何,得看平台的规矩。

那么,汪小菲和张兰还能解封吗?

汪小菲和张兰是否能解封,表面是看平台到底有没有解封他们的意愿。

但是实际上,张兰和汪小菲是很有名的公众人物了,所以按常理来看,封他们的号这种事,平台是不敢轻易对他们动手的。

所以说,封禁汪小菲和张兰这样的名人,看上去是平台在做,但我估计背后应该是有其他力量在推动平台去做这件事的。

那么,张兰和汪小菲到底还能不能解封?

我认为对张兰和汪小菲的解封起最关键性作用的,应该不是平台,而是某些其他的力量。而“某些其他力量”,到底会不会允许他们的账号解封呢?

这个估计就得看民意了。

如果民意对汪小菲和张兰还是下面这样的声音,那我估计他们一时半会是解不了封的:



其实自从大S去世后,汪小菲和张兰就一直频繁出现在热搜上。

而且在大S去世后,张兰还在直播带货,这是有点过分的:



张兰在直播中说自己很伤心,但是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伤心的人,真的会在这种时候出来直播带货吗?

还有汪小菲。

在大S去世后,不是出来淋雨,就是出来在雨中下跪,或者是对记者鞠躬: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伤心欲绝,他真的会跑出来在大街上做这种事,而且还让记者拍到吗?

正如网友所说,真正伤心的人,一般都是一言不发、一动不动的。因为——假装难过的人往往动静很大,而真正难过的人往往沉默不语。

而关于张兰、汪小菲被封禁一事,我也让DeepSeek评论了此事,DeepSeek是这样评论的:

《"沉默的悲伤"与"喧嚣的流量"》

——无限期封禁背后的流量经济学

两位商人用逝者营销的骚操作,犹如在虚拟墓园里架起直播设备,把悼念仪式变成流量收割机,最终被平台判了"社交死刑"。

这场闹剧背后,藏着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情感异化史。

当代互联网,正在上演"网络哭坟"的黑色幽默:有人对着镜头声泪俱下地追忆逝去的名人,有人在网络上摆拍"人文关怀",更有人把逝去名人之前的故事当直播带货的背景板……

这些表演者深谙"悲伤经济学"的算法密码——眼泪能兑换点击,哽咽能变现关注,就连黑纱都能成为引流爆款。

当真情实感被异化为流量KPI,互联网就成了巨型电子哭墙,每个悲伤表情包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种"坟头蹦迪式营销"暴露了互联网的吊诡生态:越是私密的情感越公开表演,越是沉重的哀思越轻佻呈现。

就像秃鹫围着热点事件盘旋,流量猎手们熟练运用"悲痛滤镜"和"缅怀话术",把人间悲欢解构成可复制的数据模型。当某明星去世成为直播带货的背景板,悲伤报道夹杂购物链接,这种"悲伤的通货膨胀"正在消解人类最后的情感尊严。

但算法的反噬比想象中更快。当公众开始识别"鳄鱼眼泪"的表演痕迹,当平台终于挥起封号大刀,说明数字原住民正在觉醒。

就像古希腊戏剧用面具区分角色,今天的网民也逐渐练就"鉴伤雷达":真痛的人眼中有黑洞般的沉默,假哭者却连睫毛颤动都像精心设计的运镜。这种集体免疫力的形成,或许是互联网自我净化的开端。

在表情包代替眼泪、蜡烛图标取代真实悼念的今天,或许我们该重拾那个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情感不需要热搜认证,深刻的缅怀不必借网络传声。

张某和汪某账号的封禁,既是平台治理的阶段性胜利,也是数字文明困境的集中暴露——这场封禁闹剧中,算法既是纵火者,又是消防员。

当死亡成为流量战场上的常规武器,当算法将人性弱点转化为生产资料,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在点赞与封禁之外,是否还存在第三种可能——让数字世界保留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这场闹剧最荒诞之处在于,它用最喧嚣的方式,演绎了这个时代最沉默的死亡。

以上,就是DeepSeek对此事的评论。

那么,汪小菲和张兰还能解封吗?

其实还是得看“神秘力量”(关键因素)和“民意”(主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如果你想让这两母子继续出境,你可以为他们发声;如果你不想再看到他们,你也可以继续坚持输出你的观点。

但是如果大家从此忘了一些人和一些事,那我估计,这些人和这些事,肯定很快就会再次出现在公众的眼前——因为遗忘既是对现在的不敬,也是对未来的威胁,每次社会底线的下降,都是从人们的“遗忘”开始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