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的方向总是悄悄改变。
曾经,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毅然抛弃东方,选择“脱亚入欧”,一头扎进西方怀抱;如今,这个“看谁强就跟谁”的岛国似乎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只不过这一次,它的方向似乎有所不同。
过去几年。特朗普上一次任职内,搞了一套“美国优先”政策,表面上是要让美国更强,实际上却把盟友逼得连后路都快没了。先是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接着又对欧洲盟国加征关税,甚至还冒出个惊世骇俗的想法——“买下格林兰岛”。这还不算,特朗普2.0版本直接升级,连盟友的领土都盯上了。
(特朗普和石破茂)
这种种行为,让人想起二战前的德国。希特勒当年把“殖民主义”玩出了新花样,把原本只针对非西方国家的压迫,扩展到了欧洲自己人头上。这种侵略升级版,被称为“法西斯主义”。而特朗普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也像是“霸权主义2.0”,不再只是对非西方国家动手,连盟友都难逃一劫。
于是,局势开始微妙了。美国的欧洲盟友对它失望,东南亚国家也在寻找新靠山,而最有意思的是,日本——这个曾经对美国言听计从的小弟,竟然开始悄悄靠近中国。
1. 美国霸权2.0:盟友为何寒了心?
先说说美国霸权的升级玩法。过去,美国搞霸权是有“底线”的,所谓“利益共享”,至少对盟友还算讲点规矩。但特朗普的2.0版本直接来了个“无差别攻击”,不仅要压榨非西方国家,连盟友也不放过。格林兰岛事件就是个典型例子,堂堂丹麦主权竟然成了美国口中的“商品”。
(特朗普2.0购物车:包含格林兰岛)
这种做法直接打破了西方内部的默契。原本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至少在面对外部威胁时还能联手,但现在,美国连绳子都不想给人留了。这种“霸权无差别化”的策略,换来的自然是盟友的离心离德。
日本这时候的转向就显得很有意思了。作为美国最忠诚的盟友之一,它的任何行动都不是随意而为的,尤其是在国际大棋盘上。日本突然释放出“亲中”信号,显然是对美国的政策彻底寒了心。
2. 中国的吸引力:无霸权秩序的雏形
反观中国的国际战略,讲究的是“相互尊重”。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金砖组织,中国的外交风格一直强调合作而非对抗。这种模式和美国的“单极霸权”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
更关键的是,中国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秩序选择——“去霸权”。相比俄罗斯的“多极霸权”概念,中国的“无霸权”主张显得更加彻底。这种理念不仅让不少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希望,也让一些美国的盟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比如金砖国家的扩容,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加入,背后都隐隐透露出“站队”的意味。而日本作为美国盟友的代表,主动靠近中国,显然不仅仅是策略性的试探,更是全球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
3.日本的百年选择
再来看看日本这个国家的特点。它的历史选择往往有一个规律——谁强就跟谁。明治维新时,西方强,日本就“脱亚入欧”;二战后,美国强,日本就成了美国的“小弟”。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的态度又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最近,日本高官公开表示对中国文化的敬意,这在明治维新后是几乎没有过的。更有趣的是,日本新首相选择出访的国家是印尼和马来西亚,而非传统上的美国。
这种变化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百年大势下的必然结果。日本深知,自己的安全和发展依赖于强大的靠山,而中国显然比美国更具吸引力。
(日本新首相称考虑尽早访华)
4. 特朗普效应:加速全球“脱美”进程
不得不说,特朗普的政策对全球格局的重塑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他的“美国优先”策略表面上是要让美国更强大,实际上却让盟友越来越疏远。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对美国的霸权心生不满,东南亚国家也在加速转向,而日本的“脱美入中”态势更是对美国霸权的直接挑战。
有人说,2025年可能会成为全球“脱美入中”的元年。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随着美国霸权的进一步衰落,中国的影响力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选择站在中国这一边。而日本的转向,正是这一趋势的最有力证明。
说说东南亚国家的表现。印尼和马来西亚已经明确选择了靠近中国,而越南和菲律宾则显得有些犹豫。尤其是越南,虽然参加了金砖国家的相关会议,但最终却没有加入正式成员。这种态度显然是顾虑到美国的影响。
相比之下,印尼的表现则显得更加果断。作为东盟的重要成员,印尼的选择无疑会对整个地区产生深远影响。而日本首相的访问,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