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初,叶剑英元帅由于身体原因,向毛主席提出辞呈,这下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叶帅作为当时军中的“定海神针”,他的位置几乎是不可取代的,但是此刻他的离开,下一个替代人选会是谁呢?
毛主席对此也斟酌再三,终于在2月份颁布文件,由陈锡联将军暂代叶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这个人选一出,大家有些不敢置信,因为在当时,无论资历还是威望,在陈锡联之上的人物还有很多。
于是纷纷传言,这是毛主席要陈锡联“夺”叶帅的军权!只有邓公对此不置可否,他不止一次的公开告诉党内同志,“陈锡联此人没有野心”
那陈锡联是谁?为什么毛主席会让他代替叶帅掌控军权?邓公又为什么说此人没有野心呢?
陈锡联将军,共和国开国上将,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红安,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只能由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姐艰难的维持生计,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陈锡联八岁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期间饱受欺凌,尝尽了人间冷暖,在他11岁时,因为革命的烈火烧到了他们家乡,陈锡联和很多小伙伴们参加了少先队,协助革命队伍站岗放哨贴标语,此时,他就一直想加入革命,参军入伍。
可是她的母亲怎么也不同意,组织也因为他的年龄太小而多次拒绝,在他13岁那年,陈锡联再也忍受不了地主的欺负,奋不顾身的投入到革命队伍。
当时的队长詹才芳看到身体瘦弱的陈锡联,就劝道:“小鬼,你还没有枪高呢?再等一年吧?”
可是此时的陈锡联倔强地不肯回去,一直跟着部队走了50多里地,这股劲头,感染了詹才芳,最终詹才芳和他约定一年后会接他入伍。
詹才芳将军万万没有想到,曾经这个还没步枪高的瘦弱男孩,后来会成为他的上级,1955年大授衔时,詹才芳被授予中将,而陈锡联却是上将。
1929年,陈锡联偷偷瞒着母亲参加红军,他们再次相见已经是二十年后了。
进入革命队伍的陈锡联,很快就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勇猛,几次上阵搏杀,屡立战功,四年后,陈锡联已经成了第30团一营的政委,后在同年,又因打败了蒋介石对川陕苏区的围剿,一跃而成为团政委,那时他才刚满18岁。
在其后的长征期间,陈锡联虽然作为团级干部,却每次冲锋在前,即使身中数弹也不下火线,一路杀出赫赫威名,被红军战士称为“小钢炮”。
在一次战斗中,陈锡联左手的拇指,因受伤包扎不当,导致了肌肉神经坏死,陈锡联将军连医院都没去,他只喝了一口酒,并喷在刀上,一刀把自己的手指砍断。
由于总是身先士卒,陈锡联满身伤病,最重的一次,是他受伤后又得了伤寒,上吐下泻,高烧十几天,生生从鬼门关里爬了出来。
就这样陈锡联带着满身伤病,还要指挥战斗,跟随队伍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其后,西安事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23岁的陈锡联被任命为129师385旅769团的团长。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锡联将军在刘伯承元帅的领导下,更是屡立战功,并且他还从刘帅那里学会了很多兵法战术,成为了我党年轻一代将领中响当当的人物。
在夜袭阳明堡这一战中,陈锡联亲自带队,歼灭日军100多人,炸毁飞机24架,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情。
国民党蒋介石闻听阳明堡之战,大为震惊,给陈锡联等人发了奖金,并登报宣扬,这时候,陈锡联家乡的乡亲们,也得到了消息,他们拿着报纸找到陈锡联的母亲,这时候,陈母才得知自己儿子的消息,不禁泪流满面,。
随后陈母托人给儿子写信,寄往129师,半年后陈锡联收到母亲的来信,也是喜极而泣,多年来,他在战场拼杀,几次险死还生,从未得到过家人的任何信息,也只有午夜梦回,才能和母亲姐姐见面。
得知家人平安后,陈锡联将军有心回去见亲人一面,但战事紧急,一直就耽误了下来。
阳明堡之战后,我党很多领导人,对当时23岁的陈锡联将军大为赞叹,邓公不止一次的当面夸奖“陈锡联是不得多得的将才。”
此后,陈锡联在刘邓的麾下,先后参与了光阳、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经过战场的历练,他终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上将。
陈锡联将军从小因为家贫,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他加入革命队伍后,时刻没有忘记学习,一有时间就看书读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邓公对此十分满意,他经常跟别人夸奖,说“陈锡联是一个很讲学习的人。”并说他如果经过系统学习,成就肯定会更高。
在抗战期间,陈锡联因功升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这是他才年仅31岁,接下来内战爆发,陈锡联将军先后指挥了上党和邯郸战役,并在羊山集战斗中,大破国民党蒋介石嫡系66师。
其后,陈锡联随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面对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陈锡联所部游刃有余,多次击败敌军,邓公即使到了晚年都对陈锡联的指挥艺术大为夸赞,称他是“不得多的名将。”
在淮海战役中,邓公更是让陈锡联担当大任,指挥中野的一纵、三纵以及华野的13纵这样的大兵团作战,陈锡联此役共歼敌12000余人,被称为淮海战役中的点睛之笔。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从成为了共和国上将,他便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上,毛主席也早就听闻陈锡联的名气,在组建炮兵时,中央军委对谁担任炮兵司令争持不下,毛主席亲自点将,“不是有个‘小钢炮’陈锡联嘛!就让他搞炮兵吧?”
陈锡联上任后,向组织提出要求,从全国各地调配优秀的步兵师组建炮兵部队,几个月他先后跑了四省,组建了8个训练基地,两年内,建成23个师,30余万人的现代化专业炮兵部队,并创建炮兵学校,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1959年后,陈锡联一直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是我党年轻军官中首屈一指的人才,毛主席更是依为心腹。
1976年2月,周总理去世,邓公抽不开身,而叶帅也已经79岁,身体大不如以前,他主动向毛主席请辞,主席思考再三,认为陈锡联自小参加革命,忠诚可靠,在动乱时期,没有参与任何派别斗争,是绝对信得过的人选。
另外,陈锡联一直在刘邓麾下作战,他的人品才华,邓公自然知之甚详,因此才会说“陈锡联这个人没有野心。”
连邓公都看出陈锡联将军的为人,何况雄才大略的毛主席,因此,毛主席在弥留之际,选择陈锡联暂代叶帅掌控军权,是最为合适不过的。
果不其然,两个月后,陈锡联便将军权主动交给叶帅,并在1980年提出辞呈,离开中央军委。
1999年,陈锡联将军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一代名将,终归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