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庆的新春已经过去,相信大家都是快乐的。但在我们放心的走街访友拜年的时候,是全国各地解放军在为百姓们保驾护航,让我们能够安心的过个好年。
而就在1月28日,也就是年二十九那天,西部战区为我们送上了新春贺礼,整个MV中,除了官兵们给人民的祝福之外,最让人心潮澎湃的便是各种先进武器了,其中有一个一闪而过的画面,画面中是7枚东风-41核导弹同时起竖。
这种突破常规的军事信息披露,折射出我国核战略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为啥中国近些年开始不断亮剑,不再低调行事了?
战略威慑力量可视化呈现
作为我国最新型陆基核威慑装备,东风-41自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便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该型导弹采用8轴特种发射车,具备全地域机动能力,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实施无依托发射。
其超过14000公里的射程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使单枚导弹可携带8-10个独立制导弹头。
与过往单纯展示装备不同,此次披露的起竖画面具有特殊战术含义。7枚导弹在作战阵地的同步展开,高高竖起的姿态正是做好了发射准备。
核力量部署历来属于各国最高军事机密,此次在公开报道中提及北部战区,开创了我军战略武器信息披露的先例。这种转变基于多重现实考量。现代侦察卫星技术使得大规模战略武器部署难以完全隐蔽,适度透明化可提升核威慑的可信度。
最重要的是,我们既然敢于亮剑,那么自然不担心敌人来犯,毕竟雷达旅也不是吃素的,我们的防空系统必定是做好了充足准备。这样一来,带给外界的核威慑力就会更强。
北部战区的地理位置也具有特殊战略价值,其防区涵盖东北亚核心区域,既是东北方向战略屏障,也是面向北冰洋的战略通道。
将新型洲际导弹部署于此,既可形成对特定方向的战略威慑,又能依托战区联合作战体系实现多维度防护。这种部署方式与战区担负的全域机动、全域慑战使命高度契合。
虽说低调行事是中国的一贯风格,但对于当下的国际局势以及国内发展情况,我们进行核战略微调也相当正常。
核战略转型的现实需求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随着“中国南海之王”094型战略核潜艇巡航和新型空射导弹列装,"三位一体"核反击体系日趋完善,这是一次扩越式的进步,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形成“有效核威慑”。
从战术层面来讲,中国也由单纯数量威慑转向质量效能威慑,我们不再以数量取胜而是开始追求世界顶尖。从威慑能力上来说,全球领先的战舰、战机的威慑力,要远超于普通武器。
国际安全环境变化也是促发转型的关键因素,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将高超声速武器纳入核打击体系、部分国家也开始推进战术核武器实战化。
这些趋势,迫使我国必须提升核威慑的可见度与可信度。
虽然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全国核弹头总量相对于此前有所下降,但已经用于实战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却在逐年稳步上升,2024年的数据为3904枚。
其中,占据核弹头实战部署大头的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达到了1770枚,而俄罗斯因为俄乌冲突的影响,这些年正在逐步增加部署,1710枚紧逼美国。
最重要的是,美国这些年正在越来越多的注重核作战能力,投资很大,还计划耗资80亿美元部署新的战略通讯卫星系统,以便在进行核战争时进行指挥。
从特朗普上台后的所做所为我们可以预料,他将会继续秉持着美国优先的理念,继续管着单边主义,依靠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国际上进行争霸。总之,特朗普的任期内任何情况都有概率发生,未来国际核形势并不乐观。
而俄罗斯国际压力非常大,普京在去年年底刚刚扩大了核反击的触发条件,同时也扩大了使用核武器的条件。虽说美俄是否会走到真正动用核武器的那天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他们的相互试探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最重要的是需要避免误判而导致的态势升级。
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做出改变,一头雄狮隐藏了这么久,也到了该吼一吼示威的时候了。还是那句话,手里有剑并不算难,敢于亮剑才是最难的。敢于亮剑意味着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战斗准备,有一身“护甲”,有一身功夫,还有手里那把“宝剑”。
亮剑的中国将会被全世界审视,我们需要有应对潜在危险的能力,毫无疑问我们有这个能力,因此才敢于亮剑。
东风-41的公开展示,标志着我国核力量建设进入"能力可视化"新阶段。这种转变既是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务实应对,也是国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通过有限度的信息披露,既保持了必要的战略模糊,又增强了核心威慑的可信度。未来随着新型战略武器陆续列装,我国将逐步构建起更完善的现代化核威慑体系,为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这种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深化实践,本质上是对单边核威慑的有效制衡,更是负责任大国维护国际安全的具体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