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论语》中,孔子和子夏在探讨“礼”的本质时曾经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关于这段话,经学家历来有诸多解读,究其字面意思大概就是:“质朴的她才是最美的”,也就是说无需过分外在修饰,“素”即是“绚”。

刚刚上演的蛇年春晚上,一首童声歌唱《玉盘》震撼全网,博得一片赞誉,很多观众在弹幕中发感慨:“很震撼,听得想哭。”


最童稚的歌唱,最惊艳的立意。这首歌从孩童的原始认知开始:“你为何有时招摇有时藏,有时瘦来有时胖”,人类对月亮的发问和认知代代无穷已:“你可曾见过百年故事千年唱?长诗逾万行!”最后,当孩子们咏叹着“那孩子何时越过天上万重山!漫漫向星汉”时,航天员适时出现在春晚现场画面里,将五千年来的思考和数代航天人的求索推向一个高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成年感慨月亮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而今天宫空间站“漫漫向星汉”。我们不但已经迈向星汉,还能“上九天揽月”,再带着月壤回到作者的故乡。但月亮还在那里,求索之路也还在继续:“那天宫是否有答案,那大圣取经何时还”。用歌谣问月,用科技探月,纯真童趣和磅礴大气完美融合,歌词简单稚嫩,却融会贯通了古老神话、漫长历史、诗词情思和现代科学,直抵未来与宇宙的深远奥秘,可谓撼人心魄。

最朴素的情感,最震撼的效果。月亮是中国文学长盛不衰的意象,盛世风华,人们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世事坎坷,人们感受的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今夜鄜州月”真正是“照在家乡也照在边关”,渺小的个体和宏大的主题都寄托在一片月光里,代代相传。“玉盘玉盘你可曾装过喜时糖?你可曾见过别时泪长淌?”没有人比中国人更知道糖有多甜,泪有多苦。

最简单的表演,最健康的力量。参加表演的孩子们,不再是精挑细选的美貌洋娃娃,更没有整齐划一的队形,而是高矮不齐、胖瘦不一,连妆都没有的一群孩子。今天大凉山的孩子们,尽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既可借助科技神游万里、不出门而知天下,也可以走出大山,走上央视,让全国人民听到了来自大凉山的声音,他们摇头晃脑地哼唱着“玉盘玉盘心头光,月光月光亮汪汪”,星辰大海的接力棒已递到他们手中。


作者谭淇尹提到《玉盘》的创作时说:“月亮在中华文化里是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故乡,代表对事事圆满的追求,也代表理想和未知的想象,从古时屈子问天到现在的探月工程,其实都体现了这个民族对宇宙穷极探索的追寻。问月,问的是月亮,却又不止于月亮。”

月亮又不止于月亮,歌曲也不止于歌曲,大道至简,素以为绚,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用一颗最朴素的心去描画最绚丽的艺术之花。

(本文作者为文学博士、文献学博士后,任职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