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孝埈的冰刀在哈尔滨亚冬会混合接力决赛的弯道上意外触碰到标志桶时,时间仿佛凝固了。原本领先的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最终以第四名收官,与亚冬会首金擦肩而过。
笔者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惋惜。可随后发生的种种场景,却让人看到了另一种温暖:队友们第一时间上前搀扶,围在林孝埈身边,仿佛在用无声的方式告诉他,“我们是一体的”;前方采访的记者同事发来现场有感,“当时观众席上全然没有嘘声或埋怨,更多是因为心疼和鼓励,而不是苛责”;而在社交媒体上,“心疼小林子”“不必苛责失误”的呼声占据了主流。
这样的反应,给冰冷的赛道增添了不一样的温度。
新华社照片,哈尔滨,2025年2月8日 2月8日,中国队选手刘少昂(右)赛后安慰队友林孝埈。 当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九届亚冬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获得第四名。 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林孝埈此次的“意外摔倒”,在竞技体育层面或许并不罕见,但对这位曾在平昌冬奥会上夺冠、又选择归化中国的选手而言,却显得格外让人揪心。很多运动员都有胜负压力,但像林孝埈这样既是“老冠军”又是“新队员”的身份,势必会被放在舆论放大镜下反复审视:无论发挥好坏,都会被赋予各种意义。
正因如此,他在赛前曾坦言“亚冬会是唯一没拿过金牌的赛事”,也频频强调自己已经准备好为中国队拿下首金。如此强烈的夺金愿望,也让这场决赛成为他急需“证明自己”的关键节点。结果,弯道的一个小失误,让金牌梦戛然而止。
但令人欣慰的是,当林孝埈滑回场边时,范可新、刘少昂等队友默契地上前搀扶、拥抱,用最简单也最有力的方式告诉他:这是团队的比赛,我们一起承担。而中国队集体在赛后“惜字如金”,也是在用沉默,为林孝埈留出喘息和保护的空间。输赢虽有残酷,但彼此守护的人性温暖,让遗憾没那么冰冷。
同样让人感动的是,这次失误之后,大多数人并没有用苛责和埋怨去对待林孝埈。各大社交平台上,更多的声音是在安慰、鼓励:有人说“心疼林孝埈,也要感谢他的拼搏”,有人喊出“你的战袍是五星红旗,这已经很棒了”。而主流媒体的报道里,“意外”“遗憾”是高频词,却鲜见任何带有批判意味的字眼。
毫无疑问,大多数中国观众和媒体的体育观念,早已从“唯金牌论”向更关注人本身转变。当林孝埈穿上五星红旗战袍的那一刻,其身份即已无可替代地融入国家队。而归化不再只是“赢就行”的“工具人”,小林是实实在在的中国队的一员。
林孝埈的强大实力,无需多言。但想必他也清楚,比起技术上的磨练,更难的是如何卸下沉重的“必须夺冠”心理包袱。
要知道,他在本赛季的世界杯分站赛上已经证明了自己依旧具备世界顶尖的实力。国家队教练团队也曾高度评价他的起跑爆发力等,相信只要能从心理上再度放松,他仍有无限可能。
当外界少一些“归化选手就要一定夺金”的标签期待,当中国短道队用“输赢共担”的行动给他信心,我们当然有理由期待看到一个更从容、更强大的林孝埈。相信届时,看台上依然会有那片热烈的红色海洋和“埈”字灯牌,为他呐喊加油。
栏目主编: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