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蛇年首场寒潮携强风一路“奔袭”,上海气温迎来“断崖式”下跌。据上海中心气象台数据,上海中心城区昨天最高温仅3.4℃;今天,上海市区最低气温达零下3℃到零下4℃,郊区零下5℃到零下8℃。

寒冷,还在升级。但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乡间田埂,有一群“逆风而行”的人,他们细化应对低温、大风等极端天气的防范措施,全力做好突发险情应对处置,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寒潮来袭后的昨夜今晨,记者兵分多路来到静安、松江、金山、嘉定各区,见证一道道“温暖防线”温柔筑起。

农民彻夜值守,瓜果有了“三层保暖”

寒潮来袭,上海开启“速冻”模式,郊区农技人员纷纷走进生产基地,指导农作物防寒工作。昨晚18时30分,记者跟随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韩小双来到位于叶榭镇的上海家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当时,气温已达零下4℃。呼啸寒风中,一座座蔬菜大棚犹如坚固的堡垒,守护着棚内的绿意盎然。大棚里种植的小番茄,多次获得本市品鉴评优活动金奖,合作社对它们爱护有加。


松江区农技人员和农民监看大棚内的温湿度。曹博文 摄

“我们合作社一共种植了60亩小番茄,3月份即将上市,现在正是番茄变色的关键时期。”农民乔文生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如果棚内气温低于8℃,番茄就会停止生长;如果温度低于5℃,番茄植株就会被冻坏。跟着乔文生进入大棚,外面刺骨的寒冷瞬间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温暖和湿润。随后,韩小双和乔文生共同检查了大棚密闭性是否良好,并记录下棚内温度和番茄的生长情况。


农民乔文生检查大棚门附近番茄植株。曹博文 摄

昨夜,伴着一盏灯、一壶热水,乔文生彻夜守护着这片田地,并分别在晚上7时、11时和凌晨4时仔细查看棚内温度与大棚覆膜情况,防止被风吹开。


一夜过去,草莓基本未受影响,农民采摘包装草莓。曹博文 摄

今天上午9时,位于嘉定工业区的“草莓之乡”灯塔村也一片忙碌。部分种植户正组织工人为草莓大棚加装内棚膜防寒;一旁,一群农民们正忙着采摘草莓、装盒包装。记者注意到,红彤彤的草莓直径有3厘米大。“这些大棚内的草莓品相完好,基本没受到寒潮影响。”一位农民说。


农民巡逻检查大棚。曹博文 摄

“草莓的防冻保暖主要依靠大棚薄膜,入冬以来,合作社已采取了两层薄膜保暖的措施,为了应对寒潮,这两天大棚里还加设了与植株差不多高的第三层薄膜。通过‘三层保暖’,基本可确保草莓安稳度过寒潮。”上海农灯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技术员何永娥告诉记者,除此之外,种植户还将根据气温变化,将开棚关棚时间缩短三到四个小时,最大限度减少温度流失。

防护抢收蔬菜,为“菜篮子”保驾护航

气温连日趋低,也给蔬菜生产带来了考验。今天,天刚蒙蒙亮,金山区朱泾镇上海喜马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工人们便来到蔬菜大棚内,加班加点抢收已经成熟的蔬菜,采摘、装框、打包,手法娴熟。没多久,一颗颗新鲜翠绿的广东菜心便被成框装车,静待上市。尽管大棚外寒风呼啸,但经过前几日的紧急加固后,此时棚内温度适宜,蔬菜叶片油光发亮、生机盎然。


寒潮来临前,工人们正加班加点抢收蔬菜。 陶磊 摄

“为应对寒潮,工人们都是一早就开始了抢收作业,抢收的蔬菜产量大概在10吨左右。”上海喜马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继爱告诉记者,几天前,他便在朱泾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带领工人在田里忙着加装绑棚绳、增设立柱、铺设内棚膜,并检查棚膜是否破损漏风,提高大棚抗风雨雪能力,尽可能降低寒潮给农事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位于朱泾镇的海喜马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被成框装车,静待上市。 陶磊 摄

在稻菜轮作的金山区蔬菜研发基地内,20余亩露天种植的矮脚青、生菜、菜薹、大蒜等也正被工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蔬菜抢收分装,供应附近的农贸市场。负责人孙海强告诉记者,由于露天种植的蔬菜耐寒性较好,外加工人们抢收迅速,因此寒潮并未对蔬菜产量造成很大影响。


在上海明缘果蔬专业合作社内,露天种植的矮脚青、生菜、菜薹、大蒜等正被加紧抢收。 陶磊 摄

据悉,目前朱泾镇的在地蔬菜总面积共计3300余亩。寒潮来临前,朱泾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就迅速下沉到各农业合作社,指导蔬菜的防护抗寒工作。青菜、生菜、广东菜心等处于采摘期内的部分蔬菜自昨日起开始紧急抢收,发往全市集散中心,为寒潮期间市民的“菜篮子”保驾护航。

贴心照料老人,一杯热茶暖心暖胃

清晨6时30分,静安区彭三社区食堂的灯亮了。工作人员张莉一边搓着手打开空调,一边将枸杞、桂圆、红枣等放入容量5升的智能熬煮机。“咕咚咕咚!”水汽蒸腾出氤氲香气,一壶食堂特调的健康养生茶新鲜出炉。这时,几位老人经过,张莉热情吆喝着:“爷叔阿姨快来,拿杯热茶暖暖手。”


彭三社区食堂为居民供应健康养生茶。受访者供图

上午8时许,静安区曹家渡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也忙碌起来。护理员沈凤萍套上工作马甲,烧上热水、洗净茶杯,为今天的工作做足准备。不久后,85岁的宋阿婆坐着轮椅,在家人的护送下进了门。为了御寒,她裹上了两层外套,还戴上了帽子、围巾和口罩。


护理员沈凤萍照料宋阿婆。陈佳琳 摄

“阿婆,早上好,今天冷不冷呀?”沈凤萍一边笑着问候,一边将老人搀扶到休息室的沙发上,帮她脱去一层外套,盖在身上,并端上了一杯热水。身体逐渐回温,宋阿婆看起了电视,眼底笑意盈盈。


护理员沈凤萍为宋阿婆端上热水。陈佳琳 摄

今天,虽然很多老人因天寒“请假”,但这个近200平方米的日间照护中心还是迎来了3位老人。负责人姚盈盈告诉记者,老人们通常中午11时开饭,送餐员总会提前送来午餐,“这两天,我们特意把饭盒裹在棉被里保温,让老人中午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上午8时30分许,彭三社区食堂的“家庭会客室”里,近10位居民围坐在三四张方桌旁,七嘴八舌地聊起了家常。一杯杯健康养生茶下肚,他们心里也暖和起来。“今天太冷了,能喝一杯热茶,和街坊邻居聊聊天,真是太好了!”52岁的居民杨德兰笑着说。


彭三社区食堂的“家庭会客室”里暖意融融。受访者供图

彭三社区食堂负责人陈文杰告诉记者,今天下午,食堂还邀请了近20位附近居民共赴一场“幸福茶歇”,“我们准备了养生粥、玉米粥和暖宝宝,希望能让居民们温暖过冬。”

室外,寒风冰冷刺骨,“冻”彻心扉;室内,居民欢声笑语,暖意融融。彭浦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此次寒潮,街道38个党群服务站、6家社区食堂、5个雷锋公益亭、“1+33+3+X”新心驿站应开尽开,为社区老年人、外卖小哥等提供温暖舒适的休憩空间。

栏目编辑:顾莹颖 题图来源:曹博文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陈佳琳 屠瑜 曹博文 特约通讯员 殷洁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