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张照片是1954年蒋介石在浙江南麂岛拍摄的,看到这张照片,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在我们的印象里,蒋介石在1949年败退台湾后,不是再没有返回过大陆吗?那这张照片是怎么回事呢?蒋介石来这里想要干什么?这是国民党的一个阴谋吗?



大家好,这里是围炉话史,带你品历史,看世界。温一壶酒,促膝而坐,听我慢慢为您讲述。

蒋介石“引退”台湾

在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主要力量被消灭殆尽,可以说是败局已定。此时的蒋介石可谓是焦头烂额,外有解放军百万大军逼近,内有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联合美国进行逼迫。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匆匆下野。

下野之后的蒋介石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浙江奉化。在这里,蒋介石度过了三个月的“悠闲”时光。在享受家乡的宁静和安逸之时,蒋介石明白,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待在老家了。





在奉化的这段时间,蒋介石也没有真的闲着。虽然名义上他不再是总统了,但国民政府实际上还是他说了算,所以他一直在考虑国民政府的未来。最终,他决定采用张其昀的建议——退守台湾

张其昀是浙江宁波人,也可以算是蒋介石的老乡。是一位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曾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了10年书,后来进入国民政府任职。

他曾建议蒋介石退守台湾,因为台湾和大陆隔海相望,而且那时候解放军的海军和空军相比国民党(美国支持)要弱得多。凭借海峡天险,完全可以对抗解放军。退到台湾后,只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便可以反攻大陆,回复国民政府的统治。

于是在1949年12月蒋介石败退台湾



蒋介石撤往台湾时的最后合影

在逃到台湾后,蒋介石便把反攻大陆的希望寄托在了舟山

南京解放后,国民党军队一直盘踞在舟山。

蒋介石的意图是:“保守定岱,掩护台岛侧翼;并等待国际情势的变化,伺机反攻长江下游”。

对于蒋介石坚守舟山的行为其实好理解:

首先,舟山的位置非常重要,只要占据这里,就可以封锁大陆,让亚洲最大的对外港口——上海,变成一座死港。此外,也可以在时机成熟时以这里为跳板反攻大陆。

其次,从人的情感上来说,虽然蒋介石的老家奉化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舟山和奉化都属于浙江地域,踏上这片土地,就相当于回到了家乡,这也可以算是对自己情感上的一种慰藉吧。

当时,国民党在舟山部署了5个军,共计12.5万人,这些全部都是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此外,这里还有海军、空军以及121辆装甲战车。



4月28日,蒋介石在舟山的潘家花园举行了宴会。

在宴会上,蒋介石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讲话:“你们要加紧官兵战术训练。演习作战要研究登陆战,要使士兵们在登陆前有利用船舶的知识。我要带领你们反攻,打回去。”

在听到蒋介石的演讲后,国民党军官们全都热血沸腾,都以为蒋介石来舟山是在谋划如何反攻大陆的,没人会想过蒋介石竟然会放弃舟山。

但是,此时的蒋介石其实已经有放弃舟山的打算了,因为驻守在舟山的国军部队,要面对20万精锐的解放军部队。



蒋介石撤出舟山

4月25日,粟裕、张震召开会议,决定增派两个军,由宋时轮、张爱萍指挥,从浦东进攻岱山,并在六月下旬对舟山发起总攻。此外,经毛主席和斯大林商定,苏联方面派出的119架飞机、3500名官兵已经在1950年2月26日至3月进入了上海和徐州帮助解放军。

反观舟山的12.5万国军,占据了当时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三分之一。万一全军覆没,别说蒋介石反攻大陆了,恐怕到时候连台湾都守不住。经过再三考虑,蒋介石决定撤军。

对蒋介石来说,这个决定是很痛苦的,没了舟山,他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回到自己的故土了。



国民党从舟山败退时强抓民夫

在蒋介石的部队撤退后,解放军迅速解放了舟山,然后又解放了洞头列岛。至此,国民党在浙江沿海只剩下大陈岛、一江山岛、披山岛、南麂岛等岛屿。在这些地方,蒋介石部署了数千人,并为反攻大陆做准备。期间,美国还为蒋介石造势,说什么大陈岛、一江山岛是击不沉的战舰。

1951年11月,蒋介石将胡宗南派往大陈岛,担任“浙江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的总指挥,并增调1.2万人以加强浙江沿海岛屿的防御。此外,美国也以建立公司的名义在这里设立间谍机构,配合蒋介石骚扰浙江东南沿海,为反攻大陆的“梦想”做准备。

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集中力量应对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作为当时国民党外岛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陈岛、南麂岛的地位非常重要。再加上这两座岛对解放军的优势非常大,所以国民党的情况不容乐观。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提高驻岛部队士气,安抚民众,蒋介石决定亲自到两岛上视察防务。



1954年5月6日,蒋介石在蒋经国的陪同下前往大陈岛。

5月7日,大陈岛防御司令刘廉一陪同蒋介石登上大陈岛。

失去舟山,远离故土。这次大陈岛之行,是蒋介石离故乡最近的一次。虽然他与大陆隔海相望,但大陈岛与浙江相似的景色,仍令蒋介石兴奋不已。在船停下的时候,蒋介石在蒋经国的搀扶下登上岛屿。在海风的轻抚下,蒋介石在恍惚间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在日记里,蒋介石写道:“由关帝澳登岸,乘吉普车上高山谷驻所。甚觉气候宜人,更觉故乡可爱,以此间气候全与普渡相同。山边偶见菜花与蚕葟,尤觉可亲,以此非台湾所能见也。”

他把大陈岛当作自己的故乡,但他真正的故乡奉化离这里还有数千公里。多年的思乡心切,让蒋介石在面对和奉化相似的大陈岛时,也有了一丝心理上的慰藉。



5月8日,蒋介石在大陈岛登上“峨眉”号军舰,前往“温岭县政府”所在的下大陈视察,在此期间,他对岛上的百姓进行了慰问,还进入百姓家里参观。

因为蒋介石喜欢小孩子,所以当他走进一户人家时,看到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的他,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了怀里。



在下大陈,面对众人的欢迎,蒋介石非常感动。

在日记中他写道:“十四时起视察南田(省府所在地)五虎、元宝各山,至黄夫礁、小埔、威武庙、医院,复游览甲午岩,最后到南坑街县政府。后经沿街至天后宫小学与修船所,民众夹道欢欣之精诚,令余热泪盈眶。由此推想,大陆人民之望余心切,岂啻大旱之云霓而已哉。”

那一天,心情不错的蒋介石在蒋经国及侍卫的陪同下,视察了大陈岛的防御情况,了解了一些为反攻大陆所做的准备。虽说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尚不得而知,但在当时,望着徐徐春风的岛屿,看着沿海的布放,陶醉在美好的事物中,蒋介石似乎已经“看到了”反攻大陆成功后的样子。

在温暖宜人的风景中,蒋介石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写道:“春光明媚,留恋不忍离此”。只是此时已经狼狈逃往台湾的蒋介石,再也没有回到故乡的可能了。



蒋介石前往一江山岛,这个被国民党称为反攻大陆的“前沿阵地”。

在那里,蒋介石似乎对反击大陆的计划更有信心了。他派出来大量的军队驻守在一江山岛,还扩大了和美国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

经过两天的考察,蒋介石似乎对反攻大陆已经胸有成竹了。又或许他心里明白,这些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给生活添上一些希望罢了。



5月9日,蒋介石乘军舰抵达南麂岛以北的海域,勘察机场的修建地址。在听完南麂岛的防卫情况汇报后,他还视察了当地游击队的住所。

5月下旬,他在反省录中写道:“巡视大陈乃五年来第一次回至浙土,其欢乐等于回武岭故乡,精神上不自觉其为何如此愉快也”。

而蒋介石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有两个:

一方面是因为舍不得离开故土想找个机会回家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反攻的机会。他试图以这座岛屿为基地,辐射周边地区。如果计划进展顺利,或许可以在美国等国际势力的帮助下继续占领一些地方。

不过是他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因为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大陈岛并不比台湾岛。台湾岛远离大陆,在美军的压力下,当时的解放军难以攻下。从地理位置上看,大陈岛距离大陆咫尺之遥,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10日上午,蒋介石的军舰抵达台湾基隆。

至此,蒋介石的浙江之行彻底结束了,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大陆”,一直到死,他都没有再踏上大陆。

对于此次浙江沿海诸岛之行蒋介石表示:“巡视大陆,乃为五年来第一次回至浙土,其现在等于回武陵故乡,精神上不自觉其为何如此愉快也”。



解放军解放诸岛屿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海陆空联合作战,解放了通往大陈岛的门户一江山岛。



蒋介石知道,下一个就是大陈岛了,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建议蒋介石的军队从大陈岛撤出以减少损失。但蒋介石却暗骂美国胆小,不敢出兵。

当然他心里也明白,这确实是无奈之举。于是他接受了建议,开始从大陈岛撤军,并将撤退计划被称为“金刚计划”。

而所谓的“金刚计划”就是把大陈岛、一江山岛等浙江外海沿岸的岛屿上所有的国民党军队以及普通百姓全部“撤走”。

2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命令第七舰队和第五航空队掩护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陈岛,并将岛内的居民运送到台湾。
2月8日,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正式撤退。



大陈岛居民撤往台湾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负责解放大陈岛的前线指挥部接到了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的电话。彭德怀在电话里说:“这件事牵扯到国际关系,让他们走吧”。

于是,解放军放弃了进攻大陈岛的计划。

撤退持续了大约五天。在此期间,大陈岛、渔山岛、披山岛等岛屿驻守的2.5万多名国民党士兵和1.8万多名被劫走的普通百姓撤到了台湾。

2月24日,国民党驻守在南麂岛上的军队故技重施。他们用大米和白糖在大沙岙搭建了一个临时码头,然后用登陆艇强迫数千百姓退往台湾。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全部被销毁,南麂岛也因此成了一座空岛。

在撤退的同时,国民党也在不遗余力地给解放军制造麻烦,给大陆添堵。这种劫岛的荒唐行为,不仅可笑而且可恶。



结语

从1954年返回台湾到1975年在台北逝世,蒋介石一直都没有实现反击大陆的梦想。戎马一生征战四方的蒋介石,这一路上犯了太多的错误,以至于失去了半辈子夺来的权利和地位。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他以失败者的身份狼狈逃往台湾,从此,他的余生只能在台湾度过,悲痛的和故乡隔海相望。

直到死后,他不仅没有回到家乡,甚至就连棺椁也没能安葬在奉化的土地中。他一生坚强,亦一生悲惨,虽然他有用其一生都无法弥补的过错,但他算是乱世中的一个“英雄”吧。

在他去世后,与他斗了一辈子的毛主席也深感悲痛。海峡彼岸,毛主席提笔写道:“君且去,不须顾”。



历史有时候总是爱开玩笑,在毛主席与蒋介石的晚年,两人都在极力促成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1972年,毛主席托人带信给蒋介石,邀请他回国看看。在信中毛主席提出了自己对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期望。

1973年,他还打算安排章士钊先生去香港,作为与台湾沟通的桥梁。但是遗憾的是,章士钊先生在香港不幸病逝了。

1975年,蒋介石秘密派遣心腹陈立夫,向大陆示好,还邀请毛主席访问台湾。

陈立夫还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假如我是毛泽东》一文,“欢迎毛主席与周总理访问台湾,国共两党重修”。
呼吁毛主席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

在收到这个消息后,毛泽东非常高兴,并用实际行动积极反应。



1975年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指示下,司法机关开始对没有特大罪行的293名战争罪犯、95名美蒋特工和49名武装特务船员进行了释放,还给了那些愿意去台湾的人一些路费。

私下里,他对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

病榻上的毛主席在竭尽全力地促成这一历史使命。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和谈还没有启动,蒋介石就走完了一生。他临终留下遗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



蒋介石

台湾首度解密蒋介石临终遗言

蒋介石说过:“毛先生才是伟人,我干了一辈子坏事,愧对国人,愧对毛先生。”
蒋介石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最后说:
“没有毛先生,中华就四分五裂了,我死后,请把我灵柩朝北京摆放,我要向毛泽东请罪。”
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仰天长叹,对儿子蒋经国及毛人凤等军事将领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毛泽东的对手,盟国(美国)说我蒋介石不行,可是他们又怎样呢,我看他们西方国家也是一群蠢猪。他们与中共毛泽东比,从哪方面都无法相比!16个国家最精良的军队,竟然被毛泽东打的如此狼狈,耻辱啊!毛泽东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啊,更是一名奇才。中共有多少能者,我都不放在眼里,唯有毛泽东把我挤到这几个小岛上了。盟国也不是毛泽东的对手,毛泽东打仗是艺术!各方面的领导都是艺术!”
蒋介石突然把声音提高了八度:“是高超的艺术!”
他接着又说:“我们要研究毛泽东!要学习毛泽东!”
这就是与毛泽东斗争了几十年的蒋介石对毛泽东的最后评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