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说,诗歌是招魂术之一种。似乎有些道理,因为诗歌创作要讲究灵感,而且要有神来之笔,并不仅仅是语言的堆砌和罗列。
诗歌最远初的形态就是田野中的呼喊,是人们自由畅快地随意说话,是喝醉酒之后的胡言乱语,是黑夜梦中的呓语。那时候没有太多文字资料出现,有的只是先民们在岩壁上画的一些画,甚至根本没有形成文字,诗歌还停留在口耳相传的阶段。一个人能作诗,就被人看成是诗人,而这样的诗并不一定以文字的形式发表,而是以声音的形式发表。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了诗歌,或者私下里发表了诗歌,就是把诗歌吟诵出来,感染了别人,别人就会传颂这种诗歌,最终广而告之,形成一定的影响。巫师嘴里念念有词,也是诗歌的一种,甚至巫师会带领顶礼膜拜的人们一起吟诵诗歌,在吟诵的过程中达到群体感染的效果。巫师吟诵的诗歌并非他自己深思熟虑的,而是在近乎癫狂的状态下有了“通灵”的感受。似乎他的身体不受自己支配,受到神灵的支配,随口说出来,就成了诗歌,似乎不是他自己愿意说出来的,而是神灵通过他自己的嘴说出来了。这种“通灵”的状态是经过反复修炼获得的,而且巫师把自己的身体交给神灵支配,似乎有着一定的心理学意义。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巫师暂时放弃了显意识的支配作用,释放潜意识出来,让潜意识起到了支配的作用,感觉好像“通灵”了,其实只是潜意识发挥作用而已。巫师嘴里念的诗歌,脚下跳的舞蹈都是神灵支配的,而所谓的神灵就是他自己的潜意识,进而感染了其他人的潜意识,让群体陷入了癫狂的状态。
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或者说天才型诗人“妙手偶得之”。这种信手拈来的创作方式让那些“苦吟诗派”的诗人羡慕不已。但他们并不能像天才型诗人那样潇洒。虽然经过后天意识的琢磨和锤炼,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用词更加精彩,但总是缺少灵动活泼的气息,不如天才型诗人“妙手偶得之”来得自由,来得潇洒,也更让人觉得浑然天成。诗人大多有些神经兮兮的,和正常人不太一样,尤其是长期做事的人,很容易进入“通灵”的状态,要获得所谓的灵感。灵感就如同梦中的伊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苦苦寻找,遍索枯肠,翻阅典籍,最终找不到,而诗人人突然懈怠的时候,却发现了灵感,思如泉涌,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倘若没有灵感的到来,诗人随便写一首诗,就会成为打油诗,而且被同时代人讥讽。诗人创作态度必须认真,而且必须依靠灵感来,而所谓的灵感就是他们长期积累之后获得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并不是平庸的,而是脱颖而出的,不同凡响的,不然就会和其他诗人写的一样,不会被读者接受了。
诗人可以“通灵”,可以在特殊状态下寻找灵感,而所谓的招魂术就是寻找灵感的过程,也就是寻找诗魂的过程,或者说和古代的诗人思想相通,获得了一定的灵感。从古至今,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虽然用的语言不同,但写的内容可能有雷同的,创作思维也有雷同的,只不过时代变了,读者变了,没有对比,读者也没有完全发现。宋代的黄庭坚就曾经提出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一是用古人的语言写自己的意思,二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古人的意思,算是初入门径者需要遵循的模仿之法,却并不是最高级的做诗方法。高级的做诗方法应该是“通灵”的方法,而这种通灵只不过是释放了自身的潜意识而已,调动了所有的知识储备,出现了好的做诗角度和好的创作思维。巫师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编出歌谣,而这种歌谣是潜意识参与创作的结果,但巫师认为已经通灵了,采用了招魂术,让神灵起作用了。巫师并不明白心理学的道理,也不知道现代科学到底在研究什么,而是对自己的招魂术信任有加,觉得自己有特殊的能力,可以通过神灵获得超级能力。
天才型诗人也是这样,以为可以在特殊的状态下创作出很多富有才气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王勃拥被而眠,都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灵感。灵感出现的时候就是显意识暂时放弃指挥权,让潜意识出来支配人体,就会出现很多灵感纷至沓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灵感到来只是瞬间的事情,诗人能够把握住,就能够写出光辉灿烂的诗篇。倘若诗人把握不住,就很可能和灵感失之交臂,也很可能写出质量差的诗歌。诗人整天追求灵感,弄得自己神神叨叨的,和正常人似乎不一样。因为诗歌语言讲究创新,内容和格式都讲究创新,韵律也要讲究创新,在各种创新规则的约束下,诗人要实现一定的创作自由,语言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思维当然也就有了跳跃性,和正常人的思维逻辑不一样,就被人视为精神不太正常。其实诗人就是在练招魂术,在寻找灵感,把灵感称为所谓的诗魂或者是神灵,就像巫师通神一样,进入那种状态,就能获得灵感的启发。
在一定意义上讲,诗歌就是招魂术之一种。似乎后代的诗歌和古代的诗歌出现了超时空的契合。无论是在创作思维还是在内容方面,亦或是在格律和情感方面,都出现了高度契合,而格律似乎是契合的某种规范,能够通灵,其实就是能够抵达人类的潜意识,让人类在某种格律的约束之下,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