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最受瞩目的当属十大元帅。他们气宇轩昂,风度翩翩,既不失威严又不显得过于严肃,他们是新中国的功臣,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但是在评选过程中却很艰难,尤其是在陈毅和粟裕他们俩谁当元帅之间,大家各执己见,不知如何是好。
陈毅出生于1901年,粟裕比他小6岁,他们都是南方人,一起参加过南昌起义。当时陈毅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粟裕只是起义军指挥部的警卫班班长。但后来粟裕凭借对战场敏锐的嗅觉和出色的判断很快升为红七军团参谋长。
单从资历来看,陈毅显然更合适,他不仅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率领共产党浴血奋战的时候,粟裕还只是一个战士。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元帅的评选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尽管陈毅参加革命早,资历深,但是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与其他人相比并不突出。
众所周知,粟裕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在他的戎马生涯,战功赫赫,几乎未尝一败,这个能力是陈毅所不具备的。
这时候,也有人站出来说,单靠战绩也不能决定谁当元帅,毕竟战争不是一个人打的,他们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少了谁都不行。
为此,刘少奇同志专门开了一次政治会议,重点讨论他们俩谁当元帅的问题,在会议中,大家经过激烈的争吵,仍旧没有结果。
其中凭心而论,刘少奇同志更偏向于粟裕当选元帅。因为陈毅当时担任国家常务副总理的职务,他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外交,这与元帅的定位不符。更何况陈毅不能总穿着元帅军装出行吧,但要让陈毅主动放弃也有些不妥。
最终大家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公正客观的周总理,这样不管结果如何,大家都没有意见。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很多人因为授衔问题找过周总理,因为中国优秀的将领很多,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过重大贡献。
在周总理听完大家的汇报后,还是决定将元帅头衔授予陈毅同志,因为陈毅确实参加革命更早,对红军的创建帮助更大。为了向大家解释清楚,周总理曾经亲自解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
其中,对元帅资格的评定有两点要求,第一就是参与创建和领导革命武装,第二就是取得卓越的贡献。很显然,陈毅两点都具备,而粟裕只符合第二点,所以授予陈毅元帅头衔无可厚非。
尽管仍然有人为粟裕打抱不平,但粟裕自己却毫不在乎。作为一名优秀的阶级革命家,粟裕淡泊名利,他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陈毅同样如此。
其实他们不只是一对完美的搭档,还有更深层次的关系,那就是亲家。在陈毅去世三年后,他的儿子陈小鲁娶了粟裕的女儿粟惠宁,可惜陈毅没有看到那一天。
1984年,操劳了一辈子的粟裕在摔倒后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的遗言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到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要和死去的战友在一起。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陈毅。
关于他们俩军衔之争的故事随着他们的离世也结束了,如今也没有人再去纠结谁是元帅的问题,人们记得的,只有他们情同一家的友谊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