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中实现班集体的共同建设。

作者丨沈磊

每到开学,大家都会重视“仪式感”,因为班级仪式感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强烈的外部刺激,通过色彩、光声电、具身体验等重头戏激发大脑、激活浅表兴趣,创设开学前的“关键事件”,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另一段成长的时光已经开启。

从内卷到内耗,仪式感逐渐异化为“形式感”,满屋的气球、广告牌、扎了红绸缎的精装教科书,贴满了口号与标语的玻璃、黑板。要么花钱,大多数情况还是班主任贴钱;要么耗费了老师过多的精力,把本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时间拿来了研究场地布置。

学生如果只是看客、而不是参与者,那么仪式就变得没有意义,纯粹留下了形式化的东西。我想,这也是开学仪式感变成大家议论和诟病的原因之一。老师原本的好心,确变成了网络的曲解与差评,着实有点让人伤心。

其实,我们要想明白一个问题:开学仪式感的目的是什么?

其本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驱力,赋予学生新的角色和成长责任,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小活动来挖掘其体验性背后的成长意义与价值,引发学生的思维升级而不仅仅只是感官刺激。

接下来向大家呈现一些我们德育工作坊朋友们的做法。

我们试图在“拍美照”与“深挖意义”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中实现班集体的共同建设。

1

种下希望的种子

网上购买了5元一包的种子,里面有很多品种,因为不确定是什么种子,我们干脆就巧借盲盒文化,给它起名“盲盒种子”。

种下希望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会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但你知道,只要你用心种植,精心呵护,它就会奋力成长,有所收获,甚至有意外的惊喜。

焘焘老师在班级走廊带着学生们种下了向日葵,一派向阳而生,逐梦追光的景象。


2

共护指纹树

“像树一样成长,向下扎根,向阳而长”。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所以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班级就像这棵树干,同学们如同树叶,在班级主干的滋养下,长成你们自己的样子”。

用自己的指纹盖在充满空间与可能的班级树上,长在哪里、成长什么样,你说了算。


3

一把尺子、一块橡皮

波波老师给学生发了一个文具小套装:尺子代表“尺规”,是纪律、是要求,同时也期待同学们做一个正直的人;橡皮代表“改变”,谁都会犯错误,在试错中成长,擦除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主动改变,人生就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4

五彩流沙班级群像

心怡老师带着学生做五彩流沙班级画像:绿色、橙色、红色,同学们觉得每一种颜色代表什么寓意?是青春的律动、是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好运连连的喜气......让我们带着自我的期待与祝福,向班级注入一份力量。班级的风气是由每一位学生的行为成就的,这一幅画像就叫班级群像。时间如流沙,越珍惜、越成长。


5

双手托举梦想

娜娜老师用多巴胺色的星形便利贴吸引学生的目光,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新学期梦想,可以是切实可行的计划,也可以是充满激励的座右铭。每个人的梦想都是闪闪发光的。彩泥手印,引发学生思考,梦想的实现需要奋力用双手去托举,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是人多力量大。


6

名牌归队

智慧老师是位技术达人,早年就在她的课堂里看到她创造性的使用各种软件。这次她使用的小程序是让每一个同学们的姓名“回家集合”。从圈外拉进圈内,一个小小的动作,是学生归属感的具身体验。走进班级的大门,成为班级的一员,就要共同为班级出力。


7

自制寓意姓名卡

我给学生发一张A4的卡纸,白色可以,粉色更佳。卡片三折,自制姓名卡。

学生在卡的正面工工整整地写清自己的名字,字体要大,这样便于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拉近距离、推进教学。

卡的背面,朝向自己,学生写下三个表达:“我的特点/优点、我的需要、我的期待”。

这三个表达有具体的意义:

“我的特点/优点”,让学生大方地自我肯定,不断内化;

“我的需要”,是学生目前不具备的品质,也是想要逐步养成的习惯,这是发展区;

“我的期待”,发挥期待效应,展开自我教育。



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思考者,思考教育的意义与本质,思考我们每一个教育行为的目标。

然后再成为一个设计者。根据教育目的,设计符合所教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身活动,用儿童的视角引发成长的思考。

当我们深入挖掘小活动背后的大寓意,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追求“开学仪式感”。

当仪式感变味了,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回到那个教育初心,从仪式感的形式中回到对意义的追求与发掘。

开学“意义感”比“仪式感”更重要。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来源 | 沈磊的班主任手记

编辑 |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