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1914年10月1日出生于天津。马三立的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师傅拜的是另一位“八德”周德山。
马三立和张寿辰是一个辈分的,“德寿宝文明”占寿字辈。“德”字辈的老先生早已作古了;“寿”字辈随着马三立、和天津于佑福女士2013年的去世也不复再有;“宝”字辈的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等也去世,只有马志明、杨少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被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这一字辈的如苏文茂等先生者也已故去不少;目前,“挑大梁”的“明”字辈演员居多,有苏文茂的长子苏明杰,以及姜昆、郭德纲等。
相声界有爱国的传统。抗美援朝中,常宝堃赴朝慰问演出而牺牲后,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投入到赴朝慰问的队伍中。当时,马三立就向天津市文艺工会主席主动请缨,要求接续常宝堃赴朝慰问。工会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好,天津有你去太好了!”马三立曾两次随志愿军赴朝慰问演出。
马三立和侯宝林、马季等一样,是少数几个给毛主席说过相声的人。据其家人回忆,1956年1月12日,他回家挺晚,家人都睡下了。
他没顾得上换衣服就迫不及待地将大家唤醒:“起来呀,都来和我握手,握吧,我这只手——”他把右手高扬着喊道,欲言又止。
孩子们被他吵醒后,惊奇地望着他擎在空中的手掌。马三立像个高级首长一样宽容地点头、微笑,“你们猜,我今儿见到谁了?”“我见到毛主席了!”
马三立
马三立(左一)在老舍茶馆
原来,毛主席当天到天津视察工作,接见了50多名各行业代表,马三立就在其列。毛主席走到马三立身边时,他挺直身子自报家门:“我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毛主席本来是边握手边走的,这时却立住脚步,脸上现出了微笑,拿腔拿调学起了他说的相声段子:“买猴子,买猴子……”虽然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听上去却很亲切。
主席含笑打量着马三立,说:“古书上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的名字取得很有寓意。”接下来,毛主席还对他说:“你太瘦了,把身体搞好一点好吗?人民缺少不了你说的相声。”
不过后来,马三立在“反右派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原因是单位里的右派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可这一凑数不当紧,使得他遭受到不少不公正的批判。
据他自己说:“我是见人不主动说话,见人不主动握手。事事寡言,不闻不问。内心总有自卑感,一直不肯去亲友家、同行家串门聊天,也不参加任何人的合影照相,避免人家小看我,歧视我。”
马三立平反以后,重操就业,去剧场、学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处演出,都是组织安排。他是五个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年儿童节我必须赶场,最少要去三个学校讲话、说故事;他还去八里台南边的养老院慰问演出,连说四段小笑话,老爷子、老奶奶们乐的高兴极了。他说,只要你们高兴,心情愉快,可以多来几次。
其中有一个姓朱的老头子,称马三立为三哥、还对他用“美人计”说,您也到这地方来吧,这里的孤老户、老大娘很多,能搞个对象。
多面马三立
马三立和赵丽蓉
到了后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演艺界业内风气日趋庸俗下,但这位老艺人的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他曾经说过当时的情况:北京某笑星约我一星期,没经过组织联系,我婉言谢绝。打来长途,约我去香港、新加坡,吃住全管,报酬给港币,我回答暂时不去。他们又来挂号信,提些待遇,我没给回信。贵州某单位组台演出,约我坐飞机去,寄来一千元演出费。邮递员让我盖章取款,钱我不收,请邮递员按地址退回。
就相声本身而言,马三立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相声内容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但马三立却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按照党的要求,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
马三立是真正的配得上德艺双馨一词的。2003年2月11日,马三立因病医治无效。
去世前,每天都有许多人带着鲜花前去医院探望他;他还对小儿子马志良抖个包袱:“志良,在我病房门上贴个告示。”志良应了一声,正准备写“请勿打扰”什么的,老人却说:“你就写本室代卖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