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这是对中国当代文艺创作高屋建瓴的指引,“中国性”应成为当代文学的生长基础和价值追求。路遥是一个用生命来创作的作家,他关注宏大历史变迁,以创作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浮华的辞藻,但求文字朴质自然。从内在精神上说,路遥的作品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的创作追求。

为“土地和岁月”而写作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扉页深情地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路遥从农民家庭走来,对故乡的黄土地有深厚感情,他的创作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路遥的写作始终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他心中澎湃着的热情,说到底是来自心中对祖国大地、现实人生、普通劳动人民的深沉的爱。路遥关心的是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他用农民能看懂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陕北方言来写作。路遥说:“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平凡的世界》分为三部,长达百万字,体制宏大,路遥的写作时间是1985年到1992年的七年时间,而实际上,在动笔前他用来搜集材料和构思的时间还有三年。为了使小说真切可感,路遥到各地采风,甚至忍受饥寒在煤矿住了一个冬天,和煤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是真正做到了“钻探到生活的深层中去,而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

路遥的小说是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两方面自然的融合,小说兼具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兼具思维的广度和情感的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路遥小说体现出来的正是黄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们改变个人命运与家乡面貌的历史使命,同时又是他们青春、梦想与生命活力的情感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浑厚的黄土地、淳朴的民风以及永远年轻的心灵造就了路遥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写中国形象

路遥对人物的设计别具匠心,他认为小说“主题的深度,离不开人物的深度和对整个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度”。他强调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典型意义,每一个人物都来自普通人民群众,“这一个”能够代表“这一类”人物;同时,每一个人物形象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鲜明的风格标记。《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代表大包干时期的农村新人形象。在小说中,孙少安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开了当地第一家砖瓦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势必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贫富差距加大,但扩大砖瓦厂经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兄长不同,孙少平是闯荡城市的农村青年的代表。他怀有对外面大千世界的向往,高中毕业后来到城市打工,在劳累和苦难中日益变得坚强。他把户口从故乡村庄迁到省城周边的农村,彻底走出了家乡,他依靠打工维生,最终在煤矿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这一人物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壮大的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态,他们是不同于祖辈的新群体,在城市的大地上抛洒血汗,以坚实的肩膀扛起了城市建设发展最基础、最辛苦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正是这种“中国力量”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路遥小说在表达作者的历史态度的同时,在叙述者的插叙中还体现出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的奋斗者精神。比如《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讲到农业学大寨运动时作者的议论和抒情:“当你看见他们把一道道河流整个地改变方向,如同把一条条巨龙从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亘古未变的老地方牵到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你怎能不为这千千万万的‘愚公’而深受感动呢?而且应当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这样的壮举啊!……就这样,一锨锨一镢镢地倒腾着山河!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劳动人民!”这种高度参与让小说叙述多了一份情感的温度和思辨的深度,耐人寻味。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路遥是带着一种神圣的态度来写作的,他笔下所记录的现实人生,已然成为了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现实的最好文本,是对时代宏大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记载。在路遥心中,文学的一端通向现实生活,必须严肃认真、真实深厚;另一端通向读者,是心灵与心灵的融汇、沟通,必须真诚坦率、饱含热情。恰如他本人所说:“不是自己所有的生活体验都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放在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检验,看其是否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路遥是对现实高度参与的作家,他将个体人物的故事讲述为中国故事,写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时代精神。在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这样表述对小说所描写时代的感悟:“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性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但是,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绝对不可能‘中立’,他必须做出哲学判断,并要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个性。”以巴尔扎克为榜样,做历史的“书记官”,路遥的这种选择让他的写作无限地贴近现实,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反过来说,又是从个人生活角度来印证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总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书写着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他们历经磨难,在不息的奋斗中追寻人生的价值,在爱与痛的交织中升华情感,以生命的力量唱着深沉激越的心灵之歌,动人心扉。人情、人性是相通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都将从这本书里面得到情感共鸣和精神启示。


来源: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培艳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