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小品《花架子》,被称为春晚里讽刺意味最强的小品之一。
镇长一句临街店铺的玻璃脏了需要擦拭,经过秘书传达成了要求商户每周擦一次。
层层加码之下,最后到了商户那里,竟然离谱地变成了每天都要擦一次玻璃。
更离谱的是,前脚小品刚播出,后脚山西大同就让小品照进了现实。
大年初六,山西大同的商户岳先生接到古城某部门通知。
除夕到正月十五期间,无论有没有游客,商户都必须24小时开启屋外和屋内所有灯,以保证游客的游玩体验。
岳先生觉得不合理,把店里面的灯关了,只开了门头的灯和门外的灯。
然而就是因为这个举动,使他的门店惨遭撬锁。
深夜,古城的执法人员给岳先生打了一通电话,命令他去开灯。
“你不开门,我们就让公安过来切开,直接进去给你开了。”
岳先生听闻,感到震惊又愤怒,质问道:
“还有没有王法了?那是我的店!”
执法人员态度强硬:
“你试试,你不信就试试!”
挂断电话,不到十分钟,这些人就把岳先生的店撬开了。
撬开后,一行执法人员鱼贯而入,把灯打开了。
出门的时候,他们还“贴心”地加一把新锁。
岳先生来到店门前,进不去自己的店铺...
当地宣传,配合开灯的商户达到97%。
说这话的时候,那些执法人员一脸骄傲。
难道,不配合的3%就活该被撬门吗?而那些配合开灯的97%,又有多少是出于自愿?
事后,岳先生对记者感叹:
“我们这里向来都是一刀切,年前所有街道的广告牌子,不管你花了多少钱,没人通知,直接驾着吊车,连夜都拆除了。
我光是广告灯箱就投入2万多元,也是才换新的,也就半年左右。我去问,人家说统一都砸烂了。”
事情上了热搜后,广大网友也感到无比荒唐。
倡导性的建议,层层加码之下,就变成了强制性义务,可不就是春晚小品照进现实吗?
强行撬门,是违法行为。
谁能想到,执法人员竟然知法犯法。
24小时亮灯,游客的体验是给到了,但损失的电费又该谁来买单?
再者,人家招牌灯已经亮着了,你还要强行撬锁开店内的灯,这跟强盗又有什么区别?
“撬锁开灯” 事件最让人痛心的,是公权力对私权的肆意践踏。
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
“今天能为你开灯,明天就能替你关灯。”
倘若行政手段可以随意突破法律底线,商户又谈何安全感?游客又怎敢踏足这座城市?
毕竟,没有哪座城市的魅力,是靠撬锁撬出来的。
春节期间,与山西大同古城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河南许昌魏都区的城管。
为了提高销量,不少商户会在自家门口摆摊。
对于这种行为,河南许昌的城管选择了忽视。
1月20日,两位城管日常巡查。
看到有一家商户没有出摊,就走上去问:
“这马上都过年了,怎么还不摆摊?”
不等老板开口,城管就帮忙支起了摊子。
“你不着急,我都替你们急!”
事后,店铺老板说:
“城管帮俺出摊,心里真的很感动。”
那个叫小陈的城管,每到一处,都会主动跟商户拜年,笑容亲切,宛如一家人。
在曹魏古城附近卖玩具、卖水果的大妈满脸笑容地说:
“咱魏都城管对我们可好了,经常帮助我们。”
这样温情的一幕,还发生在山东德州。
春节期间,城管亲自登门喊话商户:
“过年该摆摊的摆摊,多挣点钱!”
一来方便人们购买年货,二来促进商户多赚钱,不少商户纷纷点赞,认为这样举措很人性化。
视频上了热搜后,很多网友表示:
“春节就是要这样热热闹闹的,摆在外面才有过年的氛围。”
但还有一部分网友,觉得许昌和德州的城管是在作秀。
“城管不找你麻烦都不错了,还指望他们搭把手?”
其实我觉得,这种想法大可不必。
即便是作秀,那也是一种表态。
俗话说得好,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城管提倡过年摆摊,受益的是商铺老板,而老百姓们买东西也更方便了,难道这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局吗?
在我看来,就算是作秀,也比那些连装都懒得装的执法人员强一万倍。
说起城管的霸气,就不得不提一下之前甘肃武城发生的一桩事件。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街道的商户也不例外。
谁知道,这年还没有过去,就有城管上街撕商户的春联。
问及理由,城管态度很嚣张:
“你这春联贴得不规范!”
什么时候,贴个春联还有硬性要求了?
人家春联贴得不规范,难道你撕掉就规范了?
有商户气不过,就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
事后,城管打电话让他删视频,说是影响他们建设文明城市。
打着文明的名义,干尽不文明的烂事,这副嘴脸真是丑陋至极。
还有海南三亚某区。
一个小男孩在自家超市门口写作业,城管突然上前将桌椅收走。
吓得小男孩跑回家问妈妈,城管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男孩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决定要个说法。
对此,城管局的回应是这样的:
“正开展创城活动,属超出店外经营。”
啊这…
在自己门口写作业,跟经营有什么关系?
退一万步,就算小男孩的这种行为不符合当地规范标准,完全可以跟家里的大人说明情况,然后把桌子搬进屋子里啊!
结果呢,这些城管干了些什么?
一句话都不说,直接把桌子椅子搬走了,留下了不解又恐惧的小男孩。
有位网友说得好:
“妈妈在店里辛勤工作,小孩子在门口写作业,这不是一个社会最好的文明吗?”
深有同感。
真正的文明城市,从来就不是靠形式主义,而是法治精神照亮人间烟火。
只有以人为本,温度执法,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何愁发展不起来?
最后,让我们把话题回到山西大同的“撬锁开灯”事件上面。
强制商户深夜开灯的目的是为了美化夜景,让游客有更好的游玩体验。
恕我直言,大半夜的,有几个游客会跑去欣赏夜景?
监控视频上也能看得很清楚,执法人员撬锁的时候,街上连个游客影子都没有。
那么,这种表演给空气看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是每天太闲了,还是觉得当地商户赚钱太容易了,非得跟人家找点不痛快?
无论是撬锁开灯的山西大同古城执法人员也好,还是甘肃武城撕春联、以及三亚某区收走小孩书桌的城管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只注重表面功夫,忽略了实际问题。
明明他们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偏偏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一种,这才是最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
是能力不行吗?
我看分明就是作风有问题。
真正的古城韵味、文明城市,从来不在于灯火通明的夜晚,也不在于明明倾盆大雨,还是要一天洒八遍水的街道…
而是在法治的阳光下,管理者对民众有着最基本的认知和敬畏,执法者严明之下的温度。
希望某些执法人员能够学会敲门而不是撬锁,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对普通人多一些善意,也希望普通的我们能永远心系阳光。